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入声的意思、入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入声的解释

[entering tone,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classical Chinese pronunciation,still retained in certain dialects] 古汉语四声之一。普通话没有入声,古入声字分别读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有些方言有入声,入声字一般比较短促,有时还带辅音韵尾

详细解释

汉语四声之一。其声短促,一发即收。现代若干方言有入声。普通话中已无入声,中古入声分别读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明 真空 《篇韵贯珠集·玉钥匙歌诀》:“入声短促急收藏。” 张涤华 《略谈旧体诗的格律》:“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喻世长 《谈谈声调问题》:“汉语北方话大多数是四个调类:平声分阴、阳两类,上、去各一类,入声的调类已合并到其他调类中去了。”参见“ 四声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入声的汉语词典释义与语音特征

一、核心定义

入声是中古汉语四声(平、上、去、入)之一,指以塞音韵尾(-p、-t、-k)结尾的短促音节。《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汉语四声之一,发音短促,音节以[p]、[t]、[k]等塞音收尾,现代普通话中已消失,但保留于部分方言。”

二、语音特征

  1. 塞音韵尾:音节末尾以唇塞音[-p]、齿塞音[-t]、软腭塞音[-k]结束,气流受阻后突然释放,形成顿挫感。
  2. 短促调值:发音时长短于其他声调,如《音韵学教程》所述:“入声字音长约为平声的一半,且音高急速下降。”
  3. 声门紧张:部分方言(如吴语)中伴随喉塞音[ʔ],声带紧张使音节戛然而止。

三、历史演变与方言留存

四、学术研究与权威参考

  1.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入声词条释义及例证(链接:www.hanyudacidian.cn/entry/入声)。
  2.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详述入声在中古音系中的地位及演变规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入声”条目分析其语音特征与地理分布(链接: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46124)。

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唐作藩. 音韵学教程(第五版)[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3.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DB/OL]. www.zgbk.com.
  4. 王力. 汉语史稿[M]. 中华书局, 2004.

网络扩展解释

入声是古汉语四声(平、上、去、入)之一,属于仄声调类。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特点

    • 入声以塞音韵尾-p、-t、-k结尾,发音短促,如“急”(-p尾)、“发”(-t尾)、“国”(-k尾)。
    • 元代以前,入声字独立存在,但元代后逐渐分化到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例如“屋”变为阴平,“竹”变为阳平。
  2. 现代演变

    • 普通话已无入声,但粤语、吴语、闽南语等方言仍保留此声调。
    • 约500个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分散到四声,如“白”(阳平)、“雪”(上声)、“客”(去声)。
  3. 文学意义

    • 入声因短促顿挫的发音,常用于诗词营造急促、激烈的意境,如李清照《声声慢》中入声字“戚”强化愁绪。
    • 在格律诗中,入声作为仄声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平声形成节奏对比。

若需查询具体方言的入声字发音规律,可参考语言学专业资料或方言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哀感天地伴送宝賮编制不强车厂雠书次春雕面地肤子鼎耳冬羽董仲舒分刌负值干什麽共恪构祸含贞豪风横塘后顾后王花蔕会府悔恡火尽薪传奸态机轮枯黧列疏理工龙驰拢撚买服钱漫步漫漶弥代泯坠拗声起浪衽席之爱三驾生西神庐审曲面势时方誓禁水塘岁会檀腮特奇恬不知耻天高听下通书玩好吴罗五门四关厢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