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书的意思、通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书的解释

[almanac] 历书

详细解释

(1).通书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贾嘉 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 宋 苏轼 《与曾子固书》:“ 軾 负罪至大,苟生朝夕,不自屏窜,輒通书问於故旧之门者。”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己未,余乞假归娶, 杭堇浦 前辈,为余通书。” 曹亚伯 《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当 庇能 会议决定筹款计画后, 孙 即通书 美洲 。”

(2).历书。《西游记》第二三回:“也不必看通书,今朝是个天恩上吉日,你来拜了师父,进去做女婿罢。” 秦牧 《愤怒的海》十六:“俗话有得讲‘家家有一本难念的通书’。”

(3).旧时男家通知女家迎娶日期的帖子。《红楼梦》第九七回:“次日 贾璉 过来,见了 薛姨妈 ,请了安,便説:‘明日就是上好的日子,今日过来回姨太太,就是明日过礼罢。只求姨太太不要挑飭就是了。’説着,捧过通书来。 薛姨妈 也谦逊了几句,点头应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通书在汉语中是多义词,其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主要包含以下三类含义:


一、历书(黄历)

指推算节气、记载吉凶宜忌的历法书籍,古时指导农事和日常生活。

例证:《汉语大词典》释为“旧时历书”。《现代汉语词典》标注其“记载节气、候应、宜忌等内容的书”。

文化背景:古人以干支、五行推演吉凶,如《周易·系辞传》提及天文历法对生活的指导作用(“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通书即此类知识的载体。


二、书信总集

指汇编名人书信的文集,属古籍分类中的“书牍类”文献。

例证:《汉语大词典》收录此义项:“书信选集,如《宋儒通书》”。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将《翰苑新书》归为“类书”,实为书信范文集。

学术价值:此类文献反映历史人物思想交流,如周敦颐《通书》实为哲学著作,原名《易通》,后因内容以书信体阐释理学,被辑入书信集。


三、婚书(方言用法)

部分地区特指男女订婚的书面凭证,常见于民俗语境。

例证:清代小说《醒世姻缘传》中“通书”指婚约(第40回)。现代方言如闽南语仍保留此用法,婚书内容包含生辰八字、聘礼等。

民俗依据:《礼记·昏义》载古代“纳吉”礼需卜婚兆,通书即卜吉后交换的文书。


使用差异说明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
  3.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类书类》(中华书局,1965)
  4. 周敦颐《通书》校注(中华书局,2009)
  5. 《醒世姻缘传》(中华书局,2005)
  6. 《闽南民俗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
  7. 《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网络扩展解释

“通书”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具体分析,主要包含以下三类解释:

一、简明百科全书类书籍

指内容广泛、分类编排的通俗实用手册,涵盖日常生活所需的技术知识,如农业、历法、医疗等。这类书籍以通俗文字编写,强调实用性和普及性,例如明代《便民图纂》图文并茂传授技能。部分通书还涉及星相占卜等带有迷信色彩的内容。

二、历书或黄历

民间俗称的“通书”多指传统历书,包含每日吉凶宜忌、节气等信息,用于择日、农事等。例如客家人为避“输”字谐音,将其改称“通胜”。这类书籍在婚嫁、出行等场合常被参考,如“看通书选个吉日”。

三、哲学著作

特指北宋周敦颐的《通书》(又名《易通》),属理学经典。该书以《周易》为基础,阐述“诚”与“主静”的哲学思想,认为“诚”是圣人之本、道德之源,主张通过“无欲”达到心性修养。


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通书”的指向。若涉及日常生活参考,通常指黄历或实用手册;若为哲学讨论,则指周敦颐著作。更多历史细节可查阅《汉典》《周子通书》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八珍玉食背礼变兵遍行别无长物不强裁芟尝驹超星系团存亡绝续大忠祠断港杜陵野老刮地皮横览红緑灯皇迫化学键极乐国浄饭王精蓝六引卖苦力毛犀邈真蜜甘靡盬鸣赞蹑节女妐嫖宿彯组顷向七相五公取节让烟三觉侍郎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色差商声善以为宝少年飘泊者涉及诗债疏陋黍肫司闸工损膳它法太行山绿化工程唐宋八大家同醉湍回忘颜稳密午桥泉石无所可否霞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