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虽烧完,柴却留传下来。比喻思想、学术、技艺等世代相传。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四出:“仗猛力精心,斩断牵缠,若不是粉碎虚空,终似那痴拳太软,总火尽薪传也。”参见“ 火传 ”。
“火尽薪传”是一个成语,但根据权威资料显示,其正确形式应为“薪尽火传”。以下是详细解释:
释义
字面指柴烧尽后,火种仍能延续。比喻学问、技艺或精神通过师徒代代相传,永不消亡。
出处
源自《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油脂作为薪柴会烧尽,但火种传递下去则无穷尽)。
用法
多用于文化传承领域,如:"焦裕禄精神薪尽火传,至今影响深远"。
存在争议
部分词典(如《汉语大词典》)收录了“火尽薪传”,释义为“火虽烧完,柴却留传,比喻思想、技艺等世代相传”,但该用法在权威语境中被指出不规范。
与“薪尽火传”区别
在正式场合应使用“薪尽火传”。若遇到“火尽薪传”的表述,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为笔误或非规范用法。
《火尽薪传》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火燃到极点,燃料也已经完全燃尽,比喻非常猛烈或者非常彻底。
《火尽薪传》的拆分部首是火(huǒ)、木(mù)和艸(cǎo)。
《火尽薪传》的总笔画数为13个。
《火尽薪传》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宋朝末年的《历代名画记》一书,作者是宋代画家鲜于枢。此书中记载了名画《薪尽火传》对应的传说故事,后来就形成了成语《火尽薪传》。
《火尽薪传》的繁体字为《火盡薪傳》。
在古时候,汉字《火尽薪传》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如《火》可以写作「火」、「灺」或者「炄」,《尽》可以写作「盡」,《薪》可以写作「芯」,《传》可以写作「傳」。
1. 他的热情如火,研究新项目时总是火尽薪传,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2. 这场演讲鼓舞人心,激情澎湃,火尽薪传。
火山、火焰、木材、传承、传记。
火热、炽热、热情洋溢。
冷静、冷淡、熄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