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禁的意思、誓禁的详细解释
誓禁的解释
誓命和禁令。《周礼·秋官·讶士》:“凡邦之大事,聚众庶,则读其誓禁。” 贾公彦 疏:“则讶士读其誓命之辞及五禁之法也。”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然协词命者属行人,读誓禁者属讶士,则使臣之职,首重修辞。”
词语分解
- 誓的解释 誓 ì 当众或共同表示决心,依照说的话实行:誓师。誓词。誓愿。誓死。 表示决心的话:发誓。宣誓。立誓。 笔画数:; 部首:言; 笔顺编号:
- 禁的解释 禁 ī 受得住,耐久:禁受。禁得住。禁不起。弱不禁风。 忍耐,制止:不禁笑起来。 禁 ì ㄐㄧㄣˋ 不许,制止:禁止。禁绝。禁书。禁令。禁赌。禁欲。禁锢。情不自禁。 法律或习惯上制止的事:犯禁。违
专业解析
“誓禁”是汉语中具有约束力的禁止性条文或仪式化禁令,常见于古代文献和特定仪式场景。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由“誓”与“禁”组合构成:“誓”指通过神明见证的郑重承诺,“禁”表示限制或忌讳,二者结合后形成双重约束效力。
其核心含义包含三个层面:
- 宗教约束:多见于祭祀活动中,如《周礼》所述“掌盟载之法,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及其礼仪”,通过神明监督强化禁忌的不可违背性。
- 法律效力:在唐代法典《唐律疏议》中,誓禁被纳入特殊禁令范畴,违反者需承担“违誓罪”的特定刑罚。
- 道德契约:宋代朱熹《文集》记载民间结社时“共立誓禁”,成员需遵守集体约定的行为准则,具有伦理约束特征。
现代语言使用中,该词多出现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化仪式场景,如道教斋醮科仪中的“立誓禁坛”环节,仍保留着通过盟誓确立禁忌规范的传统形式。
网络扩展解释
“誓禁”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礼制文献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誓禁”由“誓”与“禁”组合而成,指誓命和禁令的结合体。其中:
- 誓:表示决心或约束的言辞,如《周礼》中记载的军旅誓词;
- 禁:指官方颁布的禁令或法律条文。
二、词源考证
该词最早见于《周礼·秋官·讶士》:“凡邦之大事,聚众庶,则读其誓禁。”这里的“誓禁”是古代国家在重大活动(如祭祀、战争)前,由官员(讶士)向民众宣读的规范性文件,包含约束性誓词和具体禁令。
三、功能与作用
- 规范行为:通过宣读誓词强化集体约束力,如军事行动前的纪律声明;
- 明确禁令:宣布具体禁止事项,如《周礼》提到的“五禁之法”;
- 强化权威:作为古代礼制的一部分,体现统治阶层的治理手段。
四、字义分解
- 誓(shì):
(1)动词:立誓、承诺(如“誓师”“誓死”);
(2)名词:誓言(如“宣誓”“起誓”);
- 禁(jìn):
(1)制止、限制(如“严禁走私”);
(2)法律或习俗的禁忌(如“犯禁”)。
五、相关文献
- 《周礼》:记载“誓禁”的原始出处及礼制背景;
- 刘师培《<文章学史>序》:分析古代使臣职责时提及“读誓禁”与修辞的关系。
若需进一步研究,可查阅《周礼注疏》或汉代郑玄、唐代贾公彦的注解,了解古代礼制中的具体应用场景。
别人正在浏览...
艾绶霸功邦储保强坝趾播艺不乂不值一笑操江谄惑称诉耻忿充塞雕虫小技地覆天翻鼎成龙升短黄敦厖讹头放杀沸耳分破孤雌寡鹤痕沫鸿大会逮诙噱活东火夹椒华荆璞津湿酒劲涓细客土狂朋怪友了不可见冷板凳两翼廉乐麟书买贱卖贵脉石宁壹聘礼顷步齐踪桑扈酾沈澹灾纱幔深隐瘦金书顺贞戍陀罗私馆铜城铁壁驼翔相凑乡请先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