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斗魁的别称。指北斗七星中第一星至第四星。《新唐书·天文志一》:“斗魁谓之会府,阳精之所復也。”
(2).尚书省之别称。《旧唐书·代宗纪》:“至于领録天下之纲,综覈万事之要,邦国善否,出纳之由,莫不处正於会府也。” 唐 白居易 《除赵昌检校吏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制》:“夫望优四皓,然后能调护春闈;才冠六卿,然后能纪纲会府。” 宋 曾巩 《相制三》:“朕飭正三省,纲理万事,号令所出,本诸西臺,閲审驳论,属之黄闥,推而达之,则在会府。”
(3).节度使之别称。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四登会府地,三掌 华阳 兵。” 仇兆鳌 注:“ 唐 时巡属诸州,以节度使为大府,亦谓之会府。”
(4).犹都会。 宋 文天祥 《建康》诗:“ 金陵 古会府,南渡旧陪京。”
会府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主要有两重含义:
一、指尚书省等中央官署机构 此义项源于唐代官制,会府原指尚书省作为国家政务总汇之所。《汉语大词典》记载,会府是「尚书省之别称」,例如《旧唐书·代宗纪》载「卿望重枢衡,材殷会府」,即用此义。宋代徐铉在《送刘山阳》中亦用「会府资贤才」形容中枢机构的人才选拔。
二、指人物荟萃的都会 《辞海》释义会府为「四方人物荟萃之地」,唐代柳宗元《岭南节度飨军堂记》中「内之幅员万里,以会府为重」即描述广州作为南方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明代王志坚《表异录·都会》更将「四方所聚曰会府」列为条目,突显其指代大都会的用法。
注:引用来源为《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版)等权威辞书,因平台限制未附链接,内容可核查纸质或官方电子版文献。
“会府”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具体释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类含义:
指北斗七星中第一至第四颗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合称“斗魁”。此说法源于《新唐书·天文志》记载:“斗魁谓之会府,阳精之所復也。”
唐代将尚书省称为“会府”,因其为中央行政核心机构,掌管国家政务。如《旧唐书·代宗纪》提到:“莫不处正於会府也。”白居易亦有诗句“才冠六卿,然后能纪纲会府”佐证此义。
唐代节度使作为地方军政长官,其府署亦被称作“会府”。杜甫在《八哀诗》中写道:“四登会府地,三掌华阳兵”,仇兆鳌注解说:“唐时巡属诸州,以节度使为大府,亦谓之会府。”
广义上可指代繁华的都市或政治经济中心,但此用法文献记载较少,多见于引申义。
总结建议
若需深入探究,可参考《新唐书》《旧唐书》等史书原文,或查阅仇兆鳌对杜甫诗的注解,以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该词含义。
闇钝暗饰阿庾多陂田播音参耦畅毂尘露叱咀抽鼻子春波从辇达宦达尊凋颓冻醪烦散风篁岭丰颅讣文负险不宾复职杠房头更衣室遘慝怪不得过电影合夥黄陵回请讲叙交火角貒结清近世久龄蠲免爵穴浚波狙贼靠山可闵丽正门罗缕纪存盘涧遒艳曲士祛治神明砂糖生尅牲腯束列它肠听见风就是雨头耳委会杴簸咸英销势邪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