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超脱世俗之人。 宋 苏轼 《题卢鸿一<学士堂图>》诗:“方为世外人,行止何须録。”
(2).指僧道、神仙。 宋 陈师道 《寄参寥》诗:“惟於世外人,相从可忘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 王 意世外人必不知八股业,乃炫其冠军之作。”
“世外人”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超脱世俗、不受外界纷扰的人,通常表现为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由,具有独立思考和淡泊名利的特点。该词既可泛指精神境界超然的人群,也可特指僧道、神仙等脱离凡尘的角色。
世俗之外的群体
包括僧侣、道士或神话中的仙人,如宋代陈师道诗句“惟於世外人,相从可忘年”中的“世外人”即指僧侣(、)。
精神超脱的象征
形容具有高尚品格、能抵御世俗诱惑的人。例如苏轼在《题卢鸿一<学士堂图>》中写道:“方为世外人,行止何须録”,强调其超然态度。
文学中的意境表达
陆游诗中多次使用该词,如“我本三生世外人,幻躯其实强冠巾”,借以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通过多源考据可见,“世外人”既有具体的宗教指向,也承载着传统文化中对理想人格的想象。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苏轼、陆游等文人的原作(、)。
《世外人》一词指的是远离尘嚣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追求宁静、超然世俗的生活方式。这个词暗示了一种与世隔绝、超然物外的境界。
《世外人》这个词的汉字是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一”部和“人”部。其拼音为“shì wài rén”。
拆分成笔画可以分为5画 + 2画。
《世外人》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大约在公元8世纪。它常用来描述隐士、游侠或避世之人。在繁体中,世外人的写法和简体相同。
在古代,写“世外人”这个词时的写法可能会有些变化。例如,唐代时期,有时会在“世”字上方加一个“千”字旁,表示“千世”。这种写法强调了远离世俗的意义。
他喜欢独自居住在山中小屋,过着真正的世外人般的生活。
- 世外桃源:指一个与世隔绝、环境优美的世外之地。
- 世外高人:指在道德、学术、技艺等方面非常高超、超出寻常人的存在。
- 隐修者:指远离尘嚣、专心修行、世外过自足生活的人。
- 禅修者:指追求禅定、超脱尘世的修行者。
- 俗人:指过着平凡世俗生活,受世俗习俗和价值观影响较大的人。
- 红尘:指喧嚣繁忙的尘世生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