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辟雝 ”。辟,通“ 璧 ”。本为 西周 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 东汉 以后,历代皆有辟雍,除 北宋 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外,均为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 汉 班固 《白6*虎通·辟雍》:“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於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又逕明堂北, 汉光武 中元 元年立,寻其基构,上圆下方,九室重隅十二堂, 蔡邕 《月令章句》同之,故引水于其下,为辟雝也。” 元 方行 《送贾彦临训导霍邱》诗:“承恩自合归 宣室 ,论道安能老辟雍?”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碑帖·周石鼓文》:“ 高宗 纯皇帝 以 乾隆 庚戌亲临辟雍,见石鼓漫泐,为立重栏,以蔽风雨。”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辟雍汉语 快速查询。
“辟雍”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制建筑和教育场所,其含义及历史演变如下:
“辟雍”原指西周天子设立的贵族大学,名称源自其建筑形制:“辟”通“璧”,象征玉璧的圆形结构;“雍”指环绕的水池。整体建筑以水池环绕圆形学宫,正门外设便桥,形成“外圆内方”的格局。
作为儒家礼制空间,辟雍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兼具教育功能与政治象征,历代修建旨在彰显王朝崇儒重道的治国理念。
现存最完整的辟雍位于北京国子监,可通过查看具体建筑细节。
辟雍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拆分部首为辛和隹,总共有16个笔画。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尚书·大禹谟》。
在繁体中,辟雍的写法为襞雍,其中襞的部首为衣,雍的部首为隹。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辟雍的写法也有一些变化。比如在钟鼎文中,辟字的上半部分可能存在衮字形式的变体;而在古碑刻中,雍字的下半部可能变成了“爪”形。
以下是一些辟雍的例句:
1. 辟雍之德,维民宁;维民宁,则无不康。
2. 辟雍有德,厥身安;厥身安,则无不信。
3. 辟雍无邪,民斯顺。
辟雍在组词中,可以构成如下词语:
1. 辟雍之德(指追求道德美德的行为)
2. 辟雍之地(指古代传说中大禹治理洪水的地方)
3. 雍容(形容态度庄重、文雅)
4. 雍正(清朝乾隆皇帝的年号)
辟雍的近义词有平和、太平、和顺等,它们都表示和谐平静的状态。
辟雍的反义词有动乱、纷扰、混乱等,它们表示社会秩序紊乱、混乱不安的状态。
白灿白薠百味羹绷扒边防军碧落碑财利操介敞篷车潮户成阳公传示怵然雌牙露嘴翠楼黮黮颠来播去鼎鱼多功能放漫繁闹风格甘奇告退耕翻过门花柳塲恢怪回邪胡人娇媠结社荆舒狷狂跼顿开丧课农雷变廉秽炼性吏巾令淑猫鬼末喜骞荡抢行劬瘽日非三币山枯韶颜稚齿声声慢(寻寻觅觅)逝灭双莲庶侈疏黜铁器时代亭育险凑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