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收殓顾视。《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已而梟 彭越 头於 雒阳 下,詔曰:‘有敢收视者,輒捕之。’”
(2).收容照顾。《后汉书·袁术传》:“﹝ 袁术 ﹞妻子依故吏 庐江 太守 刘勋 。 孙策 破 勋 ,復见收视, 术 女入 孙权 宫。”
“收视”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具体用法区分:
基本定义
指电视节目在一定时段内的观看情况,通常与“收视率”直接关联。其核心公式为:
$$text{收视率} = frac{text{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text{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 times 100%$$
例如,某节目在黄金时段有200万人观看,而该时段总观众为1000万人,则收视率为20% 。
作用与意义
古文中的含义
网络扩展解释
部分低权威性网页提及“收视”可指电视信号接收(如“收视效果”),但此用法非主流 。
如需进一步了解收视率计算方法或历史案例,可参考来源、3、11等。
“收视”一词是指观众收看电视节目的情况。在广播电视行业中,用来衡量一部电视节目或广播节目受众数量的标准就是收视率。收视率的高低反映了该节目的受欢迎程度和观众的黏着度。
收视的拆分部首是“攵”和“示”,攵是左手在金字旁的象形字,示是左手在示字旁的草书右手画的手字,表示写字时的姿态。收视的总笔画数是16画。
“收视”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出现得较晚,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红外电视开始问世之后。随着电视机普及和电视节目增多,观众人数的估计也成为了重要的数据,因此形成了“收视”这一专门用来指代电视节目观众数量的词汇。
“收视”在繁体中的写法为「收視」。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没有明确的「收视」这个词汇,因为在古代并没有电视节目。然而,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字词,如「取闻」(读书时得到消息)或「望目」(凝视着目标)等,可以表达类似的意思。
1. 这部电视剧的收视率非常高,每天都有大量观众收看。
2. 由于内容精彩,这个综艺节目的收视一直居高不下。
收视率、收视群体、收视数据、电视收视、收视习惯、收视倾向、收视占比
收看、观看、收听、听众、收听率、收听占比
失视、无视、不收看、不收听、听之任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