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安忍的意思、安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安忍的解释

安于做残忍的事;残忍。《左传·隐公四年》:“夫 州吁 ,阻兵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孔颖达 疏:“安忍,行虐事刑杀过度也。”《魏书·酷吏传·崔暹》:“贪暴安忍,民庶患之。”《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三年》:“夫绞以致毙,斩则殊形,除恶之体,於斯已极。梟首、轘身,义无所取,不益惩肃之理,徒表安忍之怀。” 胡三省 注:“忍,残忍也。安忍,安於为残忍之事。”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宋太师彦筠奉佛》:“然性安忍,所幸婢妾有小过,鞭捶备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安忍”是汉语中具有哲学深度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分解为以下四部分阐释:

一、词义溯源 “安”在《说文解字》中解作“静也”,引申为安定、泰然之意;“忍”在《广雅》中释为“耐也”,指承受而不动摇的心理状态。二字合体构成“安忍”,最早见于《尚书·康诰》“惟命不于常,安忍无亲”,指在困境中保持内心安定的修养境界。

二、语义结构

  1. 静态维度:《汉语大词典》定义为“安然忍受困苦或逆境”,强调处变不惊的心理定力
  2. 动态维度:王力《古代汉语》指出其包含“主动接纳”的积极态度,区别于被动承受的“忍耐”

三、语用特征 在《现代汉语词典》的用法示例中,多用于描述两类场景:

四、文化映射 儒家经典《孟子·告子下》提出的“动心忍性”学说,与道家《道德经》“安以动之徐生”的思想共同构成该词的价值基底,形成中华文化特有的逆境应对范式。

网络扩展解释

“安忍”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用法综合理解:

一、基本含义

“安忍”由“安”与“忍”组成:

二、不同语境下的解释

  1. 贬义用法(古代经典)
    源自《左传·隐公四年》:“阻兵安忍”,指安于残忍之事,如过度刑杀、暴虐无道。孔颖达注释“行虐事刑杀过度也”。此用法强调冷酷无情的负面特质。

  2. 褒义用法(佛教与修养层面)
    佛教中“安忍”指修行者面对逆境时的平静与坚韧,如释迦牟尼佛转世为忍力仙人时发愿“不对众生生瞋恨心”。现代也引申为“克制情绪、培养内在力量”的积极意义。

三、使用场景

四、总结

“安忍”具有双重性:

别人正在浏览...

阿月巴氐襃言蚕耕铲马巢父重山楚庙踔行村煞大容调拳动地惊天法驾导引泛泆風雲變幻敷陈鬼狐犹菇芦号称隺俸阂隔秽詈获旌江腹寄递借便解纍精彩卷折蹶趋钧谐开凿辽海鹤落荒率民名副其实木镞仆竪乾风七宝辇清朗侵紊芹意取讨戎役三黜嫂子试衔收掌术人岁稔年丰桃蠹擿发同笔研违阔温课无微不至舞象衔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