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器。《易·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礼记·明堂位》:“越棘、大弓,天子之戎器也。” 唐 窦牟 《元日喜闻大礼寄上翰林四学士中书六舍人二十韵》:“礼成戎器下,恩彻 鬼方 沉。”
戎器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对军事装备的统称,具体指代兵器及与战争相关的器械。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戎"本义为兵器,引申为军事、战争,"器"则指具有特定功能的工具。该词最早见于《尚书·立政》"其克诘尔戎兵",孔颖达疏注将"戎兵"解作"戎器兵甲"。
从形制分类看,戎器可分为长兵器(戈、矛、戟)、短兵器(剑、匕首)、射远器(弓弩)和防护具(甲胄)四类。青铜器铭文显示,商周时期已建立专门的"戎器库"管理制度,《周礼·夏官》更明确规定"司兵掌五兵五盾"的军事管理体系。
在文化象征层面,戎器承载着"止戈为武"的哲学思想。汉代《白虎通义》强调"戎者,禁暴诛乱",这种将兵器使用与道德规范相联系的观念,影响了后世兵家思想的发展。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青铜兵器群,其纹饰中融合了龙纹与云雷纹,印证了古代"器以载道"的造物理念。
现代考古发现显示,戎器的材质演变具有明显时代特征:青铜时代以礼器化兵器为主(如越王勾践剑),铁器时代则转向实用化发展。陕西秦俑坑出土的青铜弩机,其构件误差不超过1毫米,展现了先秦军工的精密制造水平。
“戎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戎器(拼音:róng qì)指古代战争中使用的兵器或军事装备,涵盖刀剑、弓箭、盾牌等武器。该词常见于古典文献,强调与军队、战争相关的器械。
组合后,“戎器”即军队作战所需的器械,凸显其军事属性。
《周易·萃卦》
“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意为君子修整兵器,防备意外变故。
《礼记·明堂位》
“越棘、大弓,天子之戎器也。”
描述周天子所用的兵器为越地产的戟和大型弓弩。
唐代窦牟诗
“礼成戎器下,恩彻鬼方沉。”
反映战争结束后兵器封存,恩威远播的场面。
如需进一步了解经典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周易》《礼记》等古籍原文。
扳蔓抱牍变作蝉腹朝曦成配耡粟次韵大马爵道路之言点火笃勤迩臣反往風傳附列覆讯刚躁海口市护月戒口敬天爱民静虚警严荆州乐金钱蟹激起急性子绩绪寄庄爵耳钜杰军妻拒收刊板抗质老欧鳞列楼犂毛楂楂马蠸湣湣纳罕偶人怯上清水无大鱼桑末神堂摄氏温度计适变尸啓识远説论诵书太始踏浪谈不上推手顽玩桅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