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劫持人质以相抗。《后汉书·耿弇传论》:“昔 曹子 抗质於 柯 盟, 相如 申威于 河 表,盖以决一旦之负,异乎百死之地也。” 李贤 注引《史记》:“ 齐桓公 与 鲁庄公 会於 柯 而盟, 曹沬 执匕首劫 齐桓公 …… 桓公 乃尽还 鲁 之侵地,而与之盟。”
“抗质”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结合来源进行区分:
一、古代用法(历史文献中的含义) 指劫持人质以对抗对方,属于动词性短语。例如《后汉书·耿弇传论》记载的“曹子抗质于柯盟”,描述曹沫劫持齐桓公以索回失地的典故。该含义强调通过挟持人质达成政治或军事目的。
二、现代网络语境中的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标注为成语,释义为“抵制低劣品质,拒绝劣质产品”,强调对质量的追求。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网络时代新造词汇,需注意语境适用性。
使用建议:
《抗质》是不同于主观主义、墨守成规的一种品质,是指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勇敢地对抗各种不正常的事物、状态、观念,以及一切阻碍自身发展的困难。抗质使人具备不屈不挠的毅力和坚持原则的勇气。
《抗质》这个词的部首是手,也可以是扌。拆分后的笔画为“扌寸寸方攵尸”。
《抗质》一词来源于汉语,是由它的词义所衍生出来的,用以描述对抗不良因素的品质。
《抗质》的繁体字为「抗質」。
在古代,抗质的写法可能会和现代有所不同。然而,抗质这个词在古代没有固定的写法,因为汉字的形态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
1. 他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都能以坚定的信念抗质前行。
2. 她以她的勇气和抗质精神打破了性别的限制。
1. 抗争:指以斗争的方式抵抗不正义的行为或势力。
2. 抗议:指通过言语或行动向对某事物持有异议或不满的人或组织表达不满的行为。
3. 抵抗:指用力量、智慧等手段来抵抗外部的攻击、侵害或压迫。
1. 抗御:指用各种手段抵御不好的事物或外来的侵害。
2. 抵制:指拒绝接受或执行某种制度、观念、产品等。
1. 顺从:指对各种要求或规定没有抵抗,毫无反抗的态度。
2. 逆来顺受:指对困境或压力没有作出抗争,而是默认、接受甚至纳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