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偶人的意思、偶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偶人的解释

[idol] 一种制成人形的雕像或塑像

详细解释

用土木陶瓷等制成的人形物。《史记·殷本纪》“帝 武乙 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 张守节 正义:“偶,对也。以土木为人,对象於人形也。”《淮南子·缪称训》:“ 鲁 以偶人葬而 孔子 叹。”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巩县 陶者多为瓷偶人。”《元典章·礼部三·禁约厚丧》:“凡有丧葬,大其棺槨,厚其衣衾,广其宅兆,备存珍寳、偶人、马车之器物……非惟甚失古制,於法似有未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偶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与丧葬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指古代用土木、陶玉、丝帛等材料制成的人形陪葬品或装饰物。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1. 字义溯源

    “偶”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相类也”,本义指仿照人形制作的拟态物。《说文解字》注:“偶,桐人也”,段玉裁进一步说明“偶者,寓也,寓于木之人”,强调其通过物质载体寄托人类情感的属性。

  2. 历史功能

    据《礼记·檀弓》记载,先秦时期已出现“刍灵”(草扎人形)与“俑”(陶木人形)两种形态的偶人,用于替代活人殉葬。汉代《战国策》中“土偶与桃梗”的典故,则印证了偶人在民俗信仰中承载驱邪纳吉的象征意义。

  3. 文化演变

    唐代《通典》将偶人列为“丧葬令”规定器物,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七夕节“以蜡印凫雁、水禽、人物形”的习俗,显示其从明器扩展至节庆装饰的功能转型。明清时期,苏州、泉州等地发展出绢衣木偶、提线傀儡等表演艺术形态。

现代汉语语境中,偶人特指兼具审美价值与传统工艺特征的人形艺术品,如陕西凤翔泥偶、北京绢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战国楚墓木俑与唐代三彩俑,均为研究古代社会制度与雕塑艺术的重要实物例证。

网络扩展解释

“偶人”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需根据语境区分:

一、本义(常见用法)

释义:指用土木、陶瓷等材料制成的人形物品,即人偶或雕像。
历史溯源:


二、引申义(成语用法)

释义:作为成语时,表示“没有特定目标或计划,随意而行”(需注意此用法较少见)。
构成解析:


使用建议

  1. 优先本义:现代汉语中,“偶人”多指实体人偶,如木偶、布偶等(如东京产偶人以精巧著称)。
  2. 注意语境:若涉及成语用法,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表达“随意性”。

别人正在浏览...

半筹莫展鬓朵蔀屋畅怿处正代雁大陆架繁紊风飞云会丰干饶舌風走槁衲宫议薨殂闳识孤怀黄龙饮简久脚花及宾有鱼节缩静路颈项衿佩近友极浦稽失稷下先生蒉桴蓝尾酒劙囊凌践笼毂笼禽槛兽鹭鸶露雨闾糜马蓟慢缓名伦名闻天下偏霸品而第之清冠琼玉渠犂三山五岳三转四回头神狗乾郎折杖时乖命蹇孀姑顺附特色通函通线推劾五帝坐纤恶县家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