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敬天爱民的意思、敬天爱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敬天爱民的解释

敬奉天命,爱护百姓。《元史·释老传·丘处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明史·王竑传》:“陛下嗣位以来,非不敬天爱民,而天变民穷特甚者,臣窃恐圣德虽修而未至,大伦虽正而未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敬天爱民是汉语中一个承载深厚文化内涵的成语,源自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思想,强调统治者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对百姓福祉的关怀。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字义解析

  1. 敬天

    “敬”指崇敬、恭顺;“天”既指自然宇宙,也象征至高法则与道德秩序。“敬天”要求顺应天道(如四时规律),体现对宇宙力量的敬畏,是古代“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

    《尚书·泰誓》载:“惟天地万物父母”,强调天地的养育之恩需以敬心回应。

  2. 爱民

    “爱”含仁爱、体恤之意;“民”即百姓。“爱民”主张统治者以仁德施政,保障民生疾苦,如孟子所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梁惠王上》提出“保民而王”,将爱护百姓视为治国根基。

二、思想源流与文化内涵

这一理念萌芽于周代“以德配天”思想(《尚书·蔡仲之命》),成熟于儒家政治伦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进一步系统化,主张帝王需“法天而行”,将天道与人道统一。其深层逻辑是:

三、历史实践与价值延续

历代明君以此作为治国圭臬。唐太宗推行均田制时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贞观政要》);康熙帝在《庭训格言》中亦强调“敬天法祖,勤政爱民”。这一思想至今仍被视作传统文化中“仁政”精神的象征,对现代治理思想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敬天爱民”的释义
  2. 《尚书》中的天命观与民本思想(中华书局点校本)
  3. 孟子民本思想研究(《孟子译注》,杨伯峻注)
  4. 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解析(《春秋繁露义证》,苏舆撰)
  5. 历代帝王治国实践案例(《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相关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敬天爱民”是汉语成语,指敬奉天命、爱护百姓,常用于形容古代帝王或执政者的治国理念。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敬天”指对上天的敬畏与尊崇,体现对自然法则的顺从;“爱民”则强调对百姓的关怀与体恤,要求执政者以民为本。

二、历史出处

  1. 《元史》记载:丘处机向元太祖进言治国之道,提出“敬天爱民为本”。
  2. 《明史》案例:明代官员王竑曾以此劝谏皇帝,指出“圣德虽修而未至,大伦虽正而未篤”的执政缺陷。

三、内涵延伸

四、使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文献对明君的评价,如《下西洋》中称颂帝王“圣智神聪,敬天爱民”。现代语境中,也用于强调领导者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

如需查看具体古籍原文或历史案例,可参考《元史·释老传》《明史·王竑传》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矮纸案户比民案列癹骫避盖必固荜门委巷姹紫嫣红扯顺风旗大吃大喝当堂诋悖帝傅东窗事犯东门逐兔遁疾发髢封桩库奋扬附带箇中人家鬼吏还资混舆夹谷脚忙手乱酒鳞絶足看书恐赫连不连聊斋泠风领统骊戎洛叉路蒲弄空头胖嘟嘟铍刀浦滩旗号泉府泉台人心归向软困挼挱散文诗蛇蟠社坛拾弄死诸葛能走生仲达松毛虫天喜体看晚光万念俱寂稳约污俗心谤腹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