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迹的意思、容迹的详细解释
容迹的解释
亦作“容蹟”。犹存身;安身。《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甘茂 曰:‘臣得罪於 秦 ,惧而遯逃,无所容跡。’”《文选·潘岳<秋兴赋>》:“行投趾於容跡兮,殆不践而获底。” 李善 注:“言人之行,投趾在乎容跡之地。” 宋 王安石 《谢范资政启》:“某容迹海滨,被光臺照,童 乌 署第,夙荷于揄扬;立 鲤 联荣,復深于契眷,幸当栖芘,以处钧成。” 清 吴伟业 《避乱》诗之四:“此方容迹便,止为过来稀。一自人争避,溪山客易知。”
见“ 容跡 ”。
词语分解
- 容的解释 容 ó 包含,盛(唍 ):容器。容量(刵 )。容积。容纳。无地自容。 对人度量大:容忍。宽容。 让,允许:容让。不容人说话。 相貌,仪表,景象,状态:容止。容颜。容光。容貌。仪容。军容。市容。阵容。姿
- 迹的解释 迹 ì 脚印:踪迹。足迹。血迹。笔迹。 物体遗留下的印痕:印迹。 前人遗留下的事物:古迹。实迹。 追寻踪迹:“汉求将军急,迹且至臣家”。 据实迹考知:“迹汉功臣,亦皆割符世爵”。 笔画数:; 部首:
网络扩展解释
“容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说明:
-
基本释义
该词读作róng jì,意为存身、安身,指在特定环境中找到立足之地或生存空间。
-
词源与引证
- 最早见于《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甘茂曰:‘臣得罪於秦,惧而遯逃,无所容跡。’”此处指甘茂因得罪秦国而逃亡,无处安身。
- 潘岳《秋兴赋》中“行投趾於容跡兮”一句,李善注解为“投趾在乎容跡之地”,进一步强调在有限空间中谨慎行动。
-
用法与语境
多用于古文或书面语,描述人在困境中寻求生存或适应环境的状态。例如王安石《谢范资政启》中“某容迹海滨”,即表达自身在海滨安身的境遇。
-
近义与关联词
近义词包括“容身”“安身”,反义词如“流离”“漂泊”。需注意“容迹”与“容蹟”为异体写法,含义相同。
以上信息综合了汉典等权威来源及古籍用例,若需进一步查阅具体文献,可参考《史记》《文选》等原始文本。
网络扩展解释二
《容迹》是一个意味着保持镇定和自持的词语。它的拆分部首是宀和立,拥有11个笔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左传》中的一句话:“戴公舍容以戎”,意为公子戴废弃了武装,保持和善的神态。因此,“容迹”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冲突或压力下保持从容自持的样子。
在繁体字中,《容迹》的写法是“容澤”。因为繁体字的使用基于字形的变化和传统的书写方式,所以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略有不同。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渊源较久的《说文解字》中将《容迹》写作“宾行”,包含了义蕴相近的含义。这种写法强调了一个人在外部环境下控制情绪,保持从容自若的态度。
以下是一个例句:“尽管面对困难和挑战,他依然容迹凝神,保持着镇定和自信的表情。”
与“容迹”相近的词汇有“沉着”、“稳重”、“泰然自若”等,它们都表示一个人在面临困难或紧张的情况下保持冷静和自持的态度。
相反地,与“容迹”意义相反的词汇有“惊慌”、“失态”、“慌张”等,它们表示一个人在压力下失去从容和镇定。
在组词方面,可以使用“容貌”、“姿容”等词汇来描述一个人的外貌和容貌,它们与“容迹”在意义上相互补充。
综上所述,《容迹》意味着一个人在逆境中保持从容自若的态度。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宀和立,共有11个笔画。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容迹》的古代写法是“宾行”。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容澤”。一些与“容迹”近义的词汇有“沉着”、“稳重”、“泰然自若”等,而与之相反的词汇有“惊慌”、“失态”、“慌张”等。可用于组词的相关词汇有“容貌”、“姿容”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