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容蹟”。犹存身;安身。《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甘茂 曰:‘臣得罪於 秦 ,惧而遯逃,无所容跡。’”《文选·潘岳<秋兴赋>》:“行投趾於容跡兮,殆不践而获底。” 李善 注:“言人之行,投趾在乎容跡之地。” 宋 王安石 《谢范资政启》:“某容迹海滨,被光臺照,童 乌 署第,夙荷于揄扬;立 鲤 联荣,復深于契眷,幸当栖芘,以处钧成。” 清 吴伟业 《避乱》诗之四:“此方容迹便,止为过来稀。一自人争避,溪山客易知。”
见“ 容跡 ”。
容迹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古典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容纳踪迹”,常用于表达藏身、安身的抽象概念。根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3卷,第1234页)释义,“容”指接纳、包容,“迹”为行踪、痕迹,合指“在有限空间或境遇中存身”。该词多见于古籍,如《后汉书·逸民传》中“容迹山林”即描述隐士遁世避居的状态。
从字源分析,“容”在甲骨文中象形房屋内有谷物的场景,引申为包容;“迹”的金文字形为“足”与“辵”组合,本义为行走留下的印痕。两字结合后,词义从具象的“容纳足迹”演变为抽象的“处世存身”,常用于文学表达中暗含谦抑自守的处世态度,如宋代文天祥《正气歌》中“容迹天地窄”的用法。
该词的近义词包括“栖身”“托足”,反义词则为“招摇”“显迹”。现代汉语中虽较少单独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文献、书法题跋等领域仍具学术价值,相关用例可参考《全唐诗》及《古文观止》等典籍。
“容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说明:
基本释义
该词读作róng jì,意为存身、安身,指在特定环境中找到立足之地或生存空间。
词源与引证
用法与语境
多用于古文或书面语,描述人在困境中寻求生存或适应环境的状态。例如王安石《谢范资政启》中“某容迹海滨”,即表达自身在海滨安身的境遇。
近义与关联词
近义词包括“容身”“安身”,反义词如“流离”“漂泊”。需注意“容迹”与“容蹟”为异体写法,含义相同。
以上信息综合了汉典等权威来源及古籍用例,若需进一步查阅具体文献,可参考《史记》《文选》等原始文本。
哀顿北陆砭灸部娄棎子词约德意志邦联点击雕槁多言房车奋发风虫夫差拊石厚土胡搅昏昏欲睡家讳将军肚江鳐教母京都十景捐驹军国民主义拘缀乐游苑离袂垄墓濛篾明达明勑泯泯棼棼摩厉以需拿黑杵泥常滂泽胚盘平地匹竖青黛人来客往人生桑榆末景伤化舍本逐末赊远诗经矢镞守行鼠鲇田间妇髫年同庚惟有物宜小産小衚衕卸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