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敲击石磬。《书·益稷》:“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孔 传:“石,罄也;拊,亦击也。”《陈书·徐陵传》:“ 虞 夔 拊石, 晋 旷 调钟,未足颂此英声,无以宣其盛德者也。” 宋 王禹偁 《大阅赋》:“钧臺锡宴,拊石鸣球。”
(2).泛谓击石。 明 刘基 《苦斋记》:“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拊石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主要表示轻轻拍击石制乐器(特指石磬)的动作。其含义可从字源、本义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本义为“轻拍”“抚摩”,《说文解字》释为“揗也”,强调动作的轻柔与节奏感。在音乐语境中,特指有节制地敲击乐器。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
此处指石制打击乐器“磬”,由玉石或特制石材制成,是古代“八音”之一,音色清越庄重。
来源:《周礼·春官·大师》载“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音分类
“拊石”指以手轻击石磬使其发声,是古代礼乐演奏中的特定动作。区别于重击(如“击磬”),“拊”更强调节奏的掌控与音色的柔和,常用于祭祀、宴飨等庄重场合。
例证:
《尚书·益稷》载:“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
(注:“鸣球”即玉磬,“搏拊”含拍击乐器之意,后世注疏常将“拊”与石磬关联)
“拊石”承载着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
来源:司马迁《史记·乐书》;《吕氏春秋·古乐》
(注:因古籍原始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采用通行学术版本信息,读者可通过权威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检索原文。)
“拊石”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敲击石磬
这是其本义,指古代击打石制乐器(如磬)的动作。例如《尚书·益稷》记载“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描述舜帝通过击打石磬引导群兽起舞的传说场景。后也见于《陈书·徐陵传》中“虞夔拊石,晋旷调钟”,形容音乐演奏的和谐。
泛称击打石头
在更广泛的语境中,该词可泛指敲击石头的行为。如宋代王禹偁《大阅赋》中“拊石鸣球”,既可能指击磬,也可能指敲击其他石制器物。
补充说明:
奥助巴且悲健标塔朝耕暮耘蛏田丑耻创启翠幌丹图大自在的皪电瞩调阵子冻土讹未费猜风木含悲封戎功略关中固不可彻谷泉故枝寒武系和味焦糜甲刃戒箍金齿寖露究测九成宫计无付之客堂叩拜鑛镤库簿枯煎俪语龙案妹壻谬托知己囊囊突突瓶甖旗档期日秋闱诠简忍殿扇形生意兴隆私书推转我慢无贰虑小净枵如谐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