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雨。 唐 僧鸾 《苦热行》:“不发滂泽注天下,欲使风雷何所从?”
(2).比喻浩荡的恩泽。 唐 闾丘均 《为益州刺史贺赦表》:“皇欢载紆,滂泽时降,洗涤逋秽,洽润资生。”
“滂泽”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pāng zé,注音为ㄆㄤ ㄗㄜˊ,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本义:指大雨。
例如唐代僧鸾《苦热行》中“不发滂泽注天下”,描述大雨倾注的情景。
比喻义:形容浩荡的恩泽。
常见于古代文献,如唐代闾邱均《为益州刺史贺赦表》中“滂泽时降,洗涤逋秽”,以大雨比喻帝王恩泽广布。
若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汉典》或唐代诗文等古典文献来源。
滂泽 (pāngzé) 一词用来形容磅礴的大雨,形容雨势极大、飘洒如注的样子。
拆分部首和笔画:滂字由“水”和“方”两个部首组成,总共有11个笔画。
来源:《说文解字》记载,滂字的本义为泽中有滂涂之水。后来,该字逐渐演变为用来形容雨势极大的场景。
繁体:繁体字为滂澤。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字典中,滂字的写法稍有差异,通常会采用直线代替现代字中的“氵”部。例如,《康熙字典》中滂字的写法为“⺍方”。
例句:外面下起了滂泽般的大雨,雷电交加,非常壮观。
组词:滂滂 (形容大雨纷纷落下)、泽泽 (形容水流广大)、蒙滂 (地名,位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
近义词:倾盆、如注、倾斟、蓬莱等词语也可以用来形容大雨。
反义词:细雨、毛毛雨等词语表示雨势小或着的细密雨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