赍志的意思、赍志的详细解释
赍志的解释
亦作“賷志”。怀抱着志愿。 唐 黄滔 《祭崔补阙文》:“賫志殁地,其痛何如?” 明 张景 《飞丸记·盟寻泉石》:“还有一等兔死狗烹,衔寃賷志,如 汉 代 韩 彭 。” 林基路 《囚徒歌》:“但见忧国伤时之士,赍志含愤赴刑场。”
齎志:谓怀抱着志愿。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齎志没地,长怀无已。” 宋 晁补之 《蔡州叔父金部挽辞》之一:“清世急贤千载事,白头齎志一州麾。” 清 万邦荣 《偶感》诗:“ 卧龙 思復 汉 ,齎志何曾申。”
词语分解
- 赍的解释 赍 (賫) ī 怀抱着,带着:赍恨。赍持(拿着)。赍志而没(?)(志未遂而死去)。 把东西送给别人:赍发(资助)。赍赏。赍盗粮(把粮食送给盗贼,喻帮助敌人做坏事)。 旅行的人携带衣食等物:“行者赍,居
- 志的解释 志 ì 意向:志愿。志气。志趣(志向和兴趣)。志士(有坚决意志和高尚节操的人)。志学。 记,记在心里:志喜。志哀。永志不忘。 记号:标志。 记载的文字:杂志。志怪(记载怪异的事)。 称轻重,量长短、多
网络扩展解释
“赍志”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ī zhì,其核心含义为怀抱着志愿却未能实现,常带有遗憾或悲壮的情感色彩。以下从多个角度解析该词:
一、基本释义
- 核心意义:指心怀志向或抱负,但因客观原因未能达成,多用于描述人生理想未竟的境况。例如“赍志而殁”(怀抱志愿离世)或“赍志以终”(志愿未完成而终老)。
二、结构与词源
- 单字解析:
- 赍(jī):古义为“携带、怀抱”,如《周礼》中“赍盗粮”即指携带粮食。
- 志(zhì):指志向、抱负。
- 组合含义:二字结合后,强调“心怀志愿却未能付诸实践或实现”。
三、文献用例
- 南朝梁·江淹《恨赋》:“齎志没地,长怀无已。” 描述志向未酬的遗憾。
- 宋代晁补之诗句:“白头齎志一州麾。” 表达年老仍未能实现抱负的无奈。
- 近代林基路《囚徒歌》:“赍志含愤赴刑场。” 体现革命者为理想牺牲的悲壮。
四、近义词与用法
- 近义词:抱憾终身、壮志未酬、含恨而终。
- 区别:“赍志”更强调“未完成志愿”的客观结果,而非主观情感(如“含恨”侧重怨恨,“抱憾”侧重遗憾)。
- 常见搭配: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表达,如“赍志以殁”“赍志而终”。
五、现代使用场景
- 文学创作:描述历史人物或虚构角色的未竟理想。
- 悼念语境:用于追思逝者时,强调其生前的抱负与遗憾。
- 成语扩展:衍生出“赍志没地”“赍志而殁”等固定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恨赋》或宋代诗词等古典作品。
网络扩展解释二
赍志的意思
赍志(jī zhì)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坚定的志向和决心。
拆分部首和笔画
赍字由“走”部和“至”部组成,其中“走”是左边的部首,表示“行走”,“至”是右边的部首,表示“到达”。赍字共有8个笔画。
来源
赍字最早出现于《说文解字》一书中,书中解释为“行耳目所至”。意思是在行走过程中,目睹到的景物和听到的声音都被记录下来,体现了作者坚定的志向和决心。
繁体
繁体字“赍”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赍字的写法与现在相比略有不同。主要区别在于结构上的变化,古时的字形更加复杂,筆劃更多。不过,字的含义和词性没有发生变化。
例句
1. 他以赍志行事,决心要取得成功。
2. 她一直怀揣着赍志,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组词
1. 赍德(jī dé):坚定的品德和道德追求。
2. 赍行(jī xíng):坚定的行动和决心实现目标。
近义词
1. 毅志(yì zhì):指坚强的意志和决心。
2. 志向(zhì xiàng):指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反义词
放弃(fàng qì):指放弃对于目标、志向或决心的坚持。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