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倒悬 ”。
“倒县”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指人或事物处于头朝下、脚朝上的倒挂状态,比喻处境极度困苦或危急。例如《汉书·贾谊传》中“天下之势方倒县(悬)”,形容局势如同人被倒挂般危急。这一用法强调物理或抽象状态的颠倒,常出现在古代文献中。
源自明代小说《水浒传》,原指故事中名为“倒县”的官员因贪污导致百姓家破人亡,后演变为形容地方官吏贪赃枉法、压榨百姓的成语。其结构为动宾式(“倒”表颠倒,“县”指地方行政单位),多用于批评官员腐败的语境。
建议在具体语境中结合读音和上下文判断词义。如需进一步考据,可参考《水浒传》相关章节或汉代典籍。
倒县由“倒”和“县”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倒”字的部首是人字旁,左右结构,共6画;“县”字的部首是阝字旁,上下结构,共9画。
倒县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的行政区划中,倒县是指县级行政区在人口较少或政务繁忙等情况下,行政权归并到相邻的县一级进行管理。
倒县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倒縣」。
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变化,倒县的古时候汉字写法可以写作「倒縣」或「倒县」。
1. 由于人口减少,该倒县的行政权已合并到相邻的县级行政区内。
2. 这座倒县在唐代是个繁荣的商贸城市。
倒县没有明确的组词搭配,通常单独使用,用来表达行政区划上的一种特殊情况。
倒县的近义词可以是“合并县”或“并入县”,这些词语都用于描述行政区划合并的情况。
倒县的反义词可以是“独立县”或“分立县”,这些词语用于形容行政区划独立存在的情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