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今文学的意思、今文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今文学的解释

以今文经学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创立于 西汉 。 汉武帝 时立五经博士,传授今文经学。 西汉 末,古文经复出, 刘歆 欲以古文经学的《毛诗》、《古文尚书》、《逸礼》、《左氏春秋》立于学官。与今文家发生立学之争。自此今文学与古文学分立,每有论争。 瞿秋白 《饿乡纪程》四:“因研究国故感受兴趣,而有就今文学再生而为整理国故的志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今文学,又称今文经学,是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与“古文学”(古文经学)相对。其核心含义可以从汉语词典角度并结合其学术史背景解释如下:

  1. 指称对象与起源: 今文学特指汉代学者所传授的儒家经典。这些经典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字体书写、记录和传授的,故称为“今文”。与之相对的是用先秦古文字(如籀文、蝌蚪文)书写的、后来发现的儒家经典,称为“古文”。今文经是西汉朝廷设立学官(博士)所教授的官方标准版本,如《诗》、《书》、《礼》、《易》、《春秋》的今文传本。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今文经学”的定义基础。

  2. 核心学术特征: 今文学派在阐释儒家经典时,侧重于发掘和阐发经典文本中蕴含的“微言大义”,即孔子寄托在文字背后的政治理想、伦理道德观念和历史评判标准。其研究方法强调“通经致用”,将经典解释与现实政治紧密结合,服务于当时的政治需求(如论证汉朝统治的合法性、建立大一统的政治伦理秩序)。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是今文经学阐发微言大义的代表作。来源:参考《中国经学史》(中华书局)对汉代今文经学特点的论述。

  3. 与古文学的差异: 今文学与古文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所依据的经典文本版本和阐释方法不同。今文学依据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本(今文),而古文学依据的是先秦古文字本(古文)。在阐释上,今文学重义理阐发和政治应用,带有较多的主观发挥和神学色彩(如结合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古文学则更注重文字训诂、名物考据和历史事实的还原,学风相对朴实。来源:对比《经学历史》(皮锡瑞著,中华书局)中对今、古文经学分野的经典描述。

  4. 历史地位与影响: 今文经学在汉武帝时期因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而成为官方学术,在西汉时期占据统治地位。它深刻影响了汉代的政治制度、法律思想和伦理观念。虽然东汉以后古文经学逐渐兴起并占据优势,但今文经学的思想和方法(尤其是其大一统、天人感应等理论)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清代中后期,今文经学曾一度复兴(常州学派),为当时的政治变革(如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来源:《中国学术史》(东方出版中心)对今文经学历史影响的概述。

今文学,即今文经学,是指汉代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字体书写、传授的儒家经典及其阐释体系。它着重阐发经典中的“微言大义”,强调“通经致用”,将经典解释与现实政治紧密结合,服务于大一统王朝的统治需要,在西汉时期是官方正统学术,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核心特征与依据古文经典的“古文学”在文本依据和阐释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

网络扩展解释

“今文学”是汉代经学研究的重要学派,其核心围绕“今文经学”展开。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今文学是以西汉时期用隶书书写的儒家经典(即“今文经”)为研究对象的学问。与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古文经”形成对立,两者在文本内容、学术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

  2. 历史背景与发展

    • 创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设立“五经博士”,专门传授今文经学(如《公羊传》《穀梁传》等),成为官方学术主流。
    • 西汉末年,古文经(如《毛诗》《古文尚书》)重新被发现,刘歆主张将其纳入官学,引发“今古文之争”,最终形成两大经学派别长期对立的局面。
  3. 学术特点

    • 重微言大义:今文学注重阐发经典中的政治哲学与伦理思想,服务于现实统治需求。
    • 依托师法传承:强调师徒口授的固定解释体系,带有较强的政治依附性。
    • 与谶纬结合:东汉时期部分今文学派与谶纬神学融合,强化“天人感应”学说。
  4. 影响与衰落
    今文学在汉代长期占据正统地位,但东汉后逐渐衰落。清代中后期以常州学派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复兴运动”,重新发掘其思想资源,成为近代变法运动的理论依据之一(如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注:需注意“今文”在此特指汉代隶书文本,与“现代文化”无直接关联,避免概念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

哀求案齐眉辨要参本禅律城濠蚩蚩尺水丈波除鲠储命大良造倒冠落珮地照繁庑法信封冻丰整奋末岪岪甘战告代公报私仇勾补垢滓诡动瞶瞶归重含识哗剌架海金梁肩拜酒床涓毫絶美决囊刻琢口碑卖拳头蛮烟瘴雾冥镪明知故犯墓堂囊虚浓妆平展仆斋迁厝敲膏吸髓弃情遗世全军覆没睿緖神驾誓剑首疾属聚素舸铁瓮城童幡烔烔纤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