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崔莺莺的意思、崔莺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崔莺莺的解释

唐 传奇小说人物。 唐 元稹 有《莺莺传》,记述 莺莺 与 张生 相恋,后为 张 所弃而他嫁的故事。自 唐 以来,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 北宋 赵令畤 作《商调蝶恋花鼓子词》, 金 董解元 作《西厢记诸宫调》, 元 王实甫 作杂剧《西厢记》,皆述其事。 王 作丰富了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情节,使 莺莺 终于冲破封建礼教和门第的束缚,与 张生 结合,从而塑造了一个美貌多情的少女的典型形象。亦省称“ 崔鶯 ”。 元 徐再思 《蟾宫曲·赠粉英》曲:“花下 苏卿 ,月下 崔鶯 ;世上 飞琼 ,天上 双成 。” 明 谢谠 《四喜记·怡情旅邸》:“花下 双成 ,妖嬈何足称;月下 崔鶯 ,娉婷何足称。”《红楼梦》第二回:“再如 李龟年 、 黄幡绰 、 敬新磨 、 卓文君 、 红拂 、 薛涛 、 崔鶯 、 朝云 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崔莺莺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女性形象,最早出自唐代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后经元代王实甫改编为杂剧《西厢记》而广为流传。从汉语词源学角度分析,“崔”为姓氏,源自春秋时期齐国贵族;“莺”本指黄鹂鸟,《说文解字》释为“鸟也,从鸟熒省声”,引申为声音婉转动听;“莺莺”叠用既符合古代女子命名习惯,又强化了人物柔美灵动的特质。

在语义演变过程中,“崔莺莺”已超越具体文学人物范畴,成为特定文化符号的代称:一是指代敢于突破礼教束缚的才女形象,《中国文学史》记载其“以诗笺传情的细节开创了戏曲文学新范式”;二在民俗语境中衍生出“西厢模式”婚恋典故,明清话本常用“效崔张故事”喻自由恋爱;三从语言学角度,现代汉语保留“崔莺莺式爱情”等固定搭配,特指浪漫曲折的情感经历。

该形象的文化内涵包含三重维度:其名蕴含“莺啼燕语”的听觉意象,与《西厢记》中“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视觉描写共同构成诗意叙事空间;其“待月西厢”的行为范式,被《元杂剧研究》评价为“礼教与人性冲突的戏剧化呈现”;其命运转折(从被始乱终弃到终成眷属)反映不同时代文人的价值取向变迁。

网络扩展解释

崔莺莺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女性形象,其含义和演变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文学形象起源与演变

  1. 原型来源
    崔莺莺最早出现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故事中她与张生相恋后被抛弃,结局具有悲剧色彩。
  2. 形象升华
    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对故事进行改编,赋予崔莺莺更鲜明的反抗性格。她突破封建礼教束缚,主动追求爱情,最终与张生结合,成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象征。

二、人物特征与意义

  1. 性格矛盾性
    崔莺莺兼具传统淑女与叛逆者的双重特质。她出身名门,受封建礼教约束,但内心渴望自由爱情,在红娘帮助下逐步觉醒。
  2. 文学价值
    这一形象反映了元代社会对女性自主意识的关注,其反抗精神对后世《牡丹亭》《红楼梦》等作品产生影响。

三、词义扩展

注:需注意崔莺莺并非真实历史人物,其形象随文学作品演变而丰富。若需了解具体情节差异,可查阅《莺莺传》与《西厢记》原著。

别人正在浏览...

本趣不归事惨无人道冁衮成活承兴存访黨伍堆墔反绑方弘芳讯法王覆折改盟惯量骨榦鬼信憨跳和粹豁劲加料检看介石惊诡锦羽积塞狼子李白桃红礼学纶旨谩扣名臣皤蒿启导轻歌曼舞鹊征锐减桑基鱼塘杉船生鄙神骨市里实廪侍直霜榦数短论长绥爰焘冒天字一号跳房子推迟万丈汙僞掀发飨贺先决小汛协心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