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濡墨揮筆。指作詩、文、書、畫等。 南朝 齊 謝赫 《古畫品錄·顧駿之》:“天和氣爽之日,方乃染毫。” 唐 柳宗元 《同劉二十八院長禹錫述舊言懷贈二君子》詩:“染毫東國素,濡印 錦溪 砂。” 清 姚鼐 《遊贍園和香亭》詩:“暇日聊陳讌,臨風一染毫。”
“染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文學、藝術創作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染毫”指濡墨揮筆的動作,引申為作詩、文、書、畫等創作活動。該詞通過“染”(蘸墨)與“毫”(毛筆)的意象,生動描繪了文人執筆創作的過程。
該詞多用于文學語境,既可指具體的揮筆動作,也可泛指藝術創作行為。例如:“他于窗前染毫,頃刻間一幅山水畫躍然紙上。”
部分資料(如)提到“染毫”比喻“品德受熏陶”,但此釋義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讀,建議以傳統文學語境中的解釋為準。
“染毫”是一個富有古典韻味的詞彙,常用于形容文人墨客的創作場景,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内涵。
染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用顔料将毛筆的毛染上顔色。
染毫的部首是毛,由毛字旁組成,表示與毛相關的事物。染毫總共有10個筆畫。
染毫一詞最早見于《世說新語·文學》中,描述了一位書法家在書寫之前将毛筆先染上顔色的情景。
繁體字“染毫”寫作“染毫”。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可能會有變化。目前所使用的"染毫"和古代寫法相似,但可能存在些許差異。
他輕輕地将毛筆蘸入顔料中,然後染毫書寫。
1. 染紙:用染墨的方法使紙張上染上顔色。
2. 染色:在物體表面上塗上顔色。
3. 染料:用于染色的顔料。
蘸墨、沾墨
洗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