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低自己的身分;委屈自己。 汉 扬雄 《法言·五百》:“詘身,将以信道也。如詘道而信身,虽天下不为也。” 宋 曾巩 《答王深甫论扬雄书》:“见所不见,敬所不敬,此《法言》所谓詘身所以伸道者也。”
“诎身”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通过古代文献用例体现,具体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1. 词义解释
“诎”通“屈”,意为弯曲、折服;“身”指自身。组合后表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常与坚守道义相关联。该词多用于表达为追求更高理想而主动妥协的情境。
2. 文献引证
3. 使用背景
该词多出现于儒家语境,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士人精神相通,体现古代文人在理想与现实冲突时的处世哲学。
现代理解提示
由于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若需在当代语境中使用,建议结合具体语境说明其“为大局暂时隐忍”的引申义,并标注古文出处以避免歧义。
《诎身》这个词由“欠”和“身”两个部首组成。它的总笔画数为14笔。
《诎身》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束缚、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句话:“鸡骨废脯,不足案者也。诎身而治天下,岂不愚哉!”意思是指束缚自己的身体,企图去治理天下,实在是愚蠢的做法。
《诎身》的繁体字为「詘身」。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许多变化。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古代的《诎身》的写法为「欠身」。
1. 他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懂得诎身约束自己的行为。
2. 为了达到目标,他不惜诎身努力,每天都按时锻炼身体。
组词:诎束、身心、身体、身高
近义词:约束、限制、束缚
反义词:放松、解放、放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