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居山泽的瘦弱清廉的学士。 宋 陆游 《戏作》诗:“归卧元知作饿夫,宦游依旧是癯儒。” 宋 叶适 《孟达甫墓志铭》:“戒其子曰:‘……仕必由平进,学必依癯儒。’” 元 房皞 《哭杨叔能》诗:“风尘末路尤多难,山泽癯儒只合贫。”
“癯儒”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释义
“癯儒”指身体瘦弱但学识渊博、品行高尚的儒者,常用来形容专注于学问与道德修养却忽视身体健康的学者。其中“癯”意为清瘦,“儒”则代指儒家学者或读书人。
2. 文化背景与延伸
该词源于古代儒家学者群体。儒家强调修身治学,但部分学者因长期专注精神追求,导致身体羸弱,故以“癯儒”概括这一形象。宋代诗词中常出现此词,如陆游《戏作》的“宦游依旧是癯儒”,既表达对自身学者身份的坚持,也隐含对清贫生活的自嘲。
3. 使用场景与情感色彩
4. 现代适用性
现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形容具有传统文人风骨的知识分子,或借古喻今讨论学者精神与生活平衡的话题。
《癯儒》是一个汉字词语,用于形容一个人的瘦弱和憔悴。它通常用来形容因为经常读书、学习和思考而导致身体虚弱的学者。
汉字《癯儒》由两个部首组成:白部和人部。其中白部位于左边,表示与颜色、质地、光泽有关的事物;人部位于右边,表示与人有关的事物。
《癯儒》共有13个笔画。
《癯儒》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典籍《世说新语》中,意为贫穷而虚弱的士人。
在繁体字中,癯部分常常写作「齲」,儒部分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癯」的写法有所不同,通常写作「ㄑ|cㄨˋ」或「ㄑ|ㄩˋ」,其中ㄑ代表了上方的横折形状,而ㄨ或ㄩ代表了下方的垂直线条。
「儒」的古时候写法与现代写法相同,通常写作「ㄖㄨˊ」。
1. 他一直沉迷于学习,变成了一个癯儒。
2. 长时间的苦读使他变得癯儒不堪。
组词:癯瘦、癯衰、秃儒。
近义词:瘦弱、衰弱、消瘦。
反义词:健壮、强壮、魁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