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隱居山澤的瘦弱清廉的學士。 宋 陸遊 《戲作》詩:“歸卧元知作餓夫,宦遊依舊是癯儒。” 宋 葉適 《孟達甫墓志銘》:“戒其子曰:‘……仕必由平進,學必依癯儒。’” 元 房皞 《哭楊叔能》詩:“風塵末路尤多難,山澤癯儒隻合貧。”
“癯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釋義
“癯儒”指身體瘦弱但學識淵博、品行高尚的儒者,常用來形容專注于學問與道德修養卻忽視身體健康的學者。其中“癯”意為清瘦,“儒”則代指儒家學者或讀書人。
2. 文化背景與延伸
該詞源于古代儒家學者群體。儒家強調修身治學,但部分學者因長期專注精神追求,導緻身體羸弱,故以“癯儒”概括這一形象。宋代詩詞中常出現此詞,如陸遊《戲作》的“宦遊依舊是癯儒”,既表達對自身學者身份的堅持,也隱含對清貧生活的自嘲。
3. 使用場景與情感色彩
4. 現代適用性
現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形容具有傳統文人風骨的知識分子,或借古喻今讨論學者精神與生活平衡的話題。
《癯儒》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于形容一個人的瘦弱和憔悴。它通常用來形容因為經常讀書、學習和思考而導緻身體虛弱的學者。
漢字《癯儒》由兩個部首組成:白部和人部。其中白部位于左邊,表示與顔色、質地、光澤有關的事物;人部位于右邊,表示與人有關的事物。
《癯儒》共有13個筆畫。
《癯儒》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典籍《世說新語》中,意為貧窮而虛弱的士人。
在繁體字中,癯部分常常寫作「齲」,儒部分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癯」的寫法有所不同,通常寫作「ㄑ|cㄨˋ」或「ㄑ|ㄩˋ」,其中ㄑ代表了上方的橫折形狀,而ㄨ或ㄩ代表了下方的垂直線條。
「儒」的古時候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通常寫作「ㄖㄨˊ」。
1. 他一直沉迷于學習,變成了一個癯儒。
2. 長時間的苦讀使他變得癯儒不堪。
組詞:癯瘦、癯衰、秃儒。
近義詞:瘦弱、衰弱、消瘦。
反義詞:健壯、強壯、魁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