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取民的意思、取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取民的解释

(1).谓得民心。《荀子·王制》:“ 成侯 、 嗣公 聚敛计数之君也,未及取民也; 子产 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

(2).谓向人民征取赋役。 宋 刘炎 《迩言》:“古者取民有常制,粟帛、布缕、力役之征,或用其一,或用其二。后世无所不用,则亦无所不取。”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取民”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统治者或国家向民众征收财物(尤其是赋税)以及治理、对待民众的方式密切相关。根据古代经典文献的使用语境,其详细意思可以从以下两个主要层面理解:

  1. 征收赋税、征用民力民财:

    • 这是“取民”最直接、最常见的含义。“取”在这里是“索取”、“征收”的意思,“民”指百姓、民众。合起来指国家或统治者向人民征收赋税、徭役、物资等。
    • 这个层面的“取民”强调获取的行为本身,常涉及如何征收、征收多少的问题,关乎统治的合理性与民众的负担。
    • 引用参考:
      • 《孟子·尽心下》:“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孟子在这里讨论的是征伐他国(取之),但其核心逻辑同样适用于对内“取民”:是否征收、如何征收,应以民众的意愿和福祉为重要考量。这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中对“取民”的规范性要求。 (来源:孟子及其思想研究权威著作,如中华书局《孟子译注》)
      • 《礼记·大学》:“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虽然未直接出现“取民”二字,但“货悖而入”即指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取)民财,其结果必然是失去民心(民散)。这深刻揭示了“取民”方式与统治稳固性的关系。 (来源:儒家经典《礼记》通行注释本,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礼记译注》)
  2. 治理、管理、对待民众:

    • 在更广义的层面上,“取”可以引申为“治”、“驭”、“对待”。“取民”因此也包含统治者如何治理、驾驭、对待其子民的含义。
    • 这个层面的“取民”更侧重于统治方法和与民众的关系,强调统治者应采取何种态度和策略来管理国家、对待百姓。
    • 引用参考:
      • 《荀子·君道》:“…取民者安,聚敛者亡。” 荀子在这里将“取民”与“聚敛”相对比。“取民”在此语境下,更倾向于指一种合乎礼义法度、有节制的治理和征收方式,能使国家安定;而“聚敛”则指横征暴敛,会导致国家灭亡。这体现了法家(或礼法结合)思想中对“取民”之道的看法。 (来源:荀子研究权威著作,如中华书局《荀子集解》)
      • 古代政治思想中常讨论的“牧民”(治理民众如牧养牲畜,需有方法)、“使民”(役使民众)等概念,与广义的“取民”(治理、对待民众)在内涵上有相通之处。 (来源: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通论类著作,如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

“取民”一词的核心在于统治者或国家与民众之间关于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的流动以及统治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它既指具体的征收赋税徭役的行为(其合理性与方式至关重要),也指更广泛的治理民众的策略与态度。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如何“取民”是衡量统治者是否施行仁政、王道或符合礼法的重要标准,直接关系到民心向背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网络扩展解释

“取民”一词在汉语中有两层主要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和文献记载来理解:

一、得民心

指统治者通过仁政获得民众的拥护。这一含义源自《荀子·王制》中的对比:“成侯、嗣公聚敛计数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产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此处“取民”强调子产虽未全面执政,但已通过政策赢得民心,与单纯敛财的君主形成对比。

二、征取赋役

指国家向百姓征收赋税或征用劳力。宋代刘炎在《迩言》中提到:“古者取民有常制,粟帛、布缕、力役之征,或用其一,或用其二。后世无所不用,则亦无所不取。”,说明古代赋役制度逐渐严苛化的过程。

其他延伸解释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取民”解释为“通过非法手段剥夺人民权利或财产”,但此用法未见于经典文献,可能是特定语境下的引申义,需谨慎使用。

使用注意

(如需进一步分析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荀子》及宋代政论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宝海包拢抱柱萴子常例饎爨冲劲儿稠众除制打鷄駡狗登轴定身诀洞章都都摸摸废弛负局先生浮戾辅送搆思谷气汉圣晶晃僦舍蹶踬钧絃刻谿空微寇劫寇令賫擎灵署礼轻情意重流从洛如花罗者律例梅湖绵丽默听难谌鲇缘竹旁注匏竹彭籛偏言穷凶极暴赇谒乞言染工日非三覆上礼石蒲输财水循环说方便酸梅玩巧瓮间吏部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