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骨碎补的意思、骨碎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骨碎补的解释

多年生蕨类植物。羽状复叶,小叶三角形和卵圆形,根茎细长,肉质,多长在树干或岩石上。根茎入药,治骨折、创伤等。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三》:“预知子、不留行、骨碎补、益母、狼毒,以性名者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九·骨碎补》﹝释名﹞引 陈藏器 曰:“骨碎补本名猴薑。 开元 皇帝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或作骨碎布,讹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骨碎补

一、正名释义

骨碎补,中药名。始载于唐代《本草拾遗》,原名“猴姜”。因其具有续筋接骨、疗伤止痛之效,故得名“骨碎补”,喻其能修复碎裂骨骼之意。

二、植物来源与药用部位

为槲蕨科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 (Kunze) J. Sm.)的干燥根茎。主产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全年可采挖,除去泥沙后晒干或蒸熟后晒干,用时燎去茸毛。

三、性味归经

味苦,性温。归肝、肾经。

四、功效主治

  1. 补肾强骨:主治肾虚腰痛、耳鸣耳聋、牙松齿摇。
  2. 续筋接骨:用于跌打损伤、筋骨折伤、瘀肿疼痛,为骨伤科要药。
  3. 活血止痛:外用可治斑秃、白癜风等皮肤病。

五、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涂。

六、典籍考据

七、现代研究支持

据《中华本草》记载,骨碎补含黄酮、三萜类成分,具有促进骨钙沉积、抗骨质疏松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明确其质量标准及临床应用规范。

参考文献来源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纂委员会. 中华本草[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2.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网络扩展解释

骨碎补的解释可从植物学特征、药用价值和比喻义三方面展开:

一、基本释义

骨碎补是一种多年生蕨类植物,属于水龙骨科槲蕨属。其根茎细长,表面密布棕色鳞片,多附生于树干或岩石上。干燥根茎呈扁平条状,质脆易折,断面红棕色。

二、药用价值

  1. 性味功效
    性温味苦,归肾、肝经,具有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的功效。
  2. 临床应用
    • 治疗骨折、跌打损伤:可促进钙磷沉积,加速骨细胞增殖。
    • 改善肾虚症状:如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牙齿松动。
    • 外用辅助治疗斑秃、白癜风等皮肤病。
  3. 现代研究
    具有抗炎、降血脂、强心作用,可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三、比喻义(较少用)

在文学语境中,该词偶被引申为“事物损坏严重需大力修复”的比喻,但此用法非主流。

名称由来

因对骨伤修复效果显著而得名,古方常将其与自然铜、血竭等配伍治疗骨折。
注:泡水可能呈现红色,与成分溶出有关。建议药用前咨询中医师。

别人正在浏览...

闭门读书不及事财会獊狞蝉喘雷乾唱手襜襦成败兴废撑里承衾池镜齿让窗户麤粝丹垩手黨徽登高扶匡乖动诡暧规欲红糖花茶花前月下讲是説非焦坎计构记取巨鳞来婆澜倒劳成沥泣龙势毛女洞门桄冥衣内材怒发驽羸盘泊颇孚普教乾鹊朅朅鼜鼓青纻齐奏阙乏三斩市粜石中美枢廷太侈外声畏怀温淳无补污水坑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