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抛弃邪行,归向正道。 三国 蜀 诸葛亮 《为后帝伐魏诏》:“有能弃邪从正、簞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亦作“ 弃邪归正 ”。 清 钮琇 《觚賸·舒氏义烈》:“今公已弃邪归正,承袭王封。” 清 陈天华 《猛回头》:“弃邪归正,共结同盟,驱除外族,復我汉京。” 鲁迅 《南腔北调集·答杨邨人先生*********的公开信》:“一种是革命的骁将,杀土豪,倒劣绅,激烈得很,一有蹉跌,便称为‘弃邪归正’,骂‘土匪’,杀同人,也激烈得很。”
“弃邪从正”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qì xié cóng zhèng,其核心含义为抛弃邪恶的行为或思想,回归正道。以下是详细解释:
“弃邪从正”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道德劝诫,鼓励人们及时纠正错误、回归正途。其出处和用法均体现了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
《弃邪从正》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舍弃邪恶,追求正义。它体现了人们在道德和行为上拒绝邪恶,并追求正直和公正的价值观。这个成语鼓励人们摒弃不良习惯和错误行为,选择正确的道路。
《弃邪从正》这个成语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是“弃邪”和“从正”。其中,“弃”字的部首是“弓”,笔画数为3;“邪”字的部首是“辶”,笔画数为8;“从”字的部首是“人”,笔画数为4;“正”字的部首是“一”,笔画数为5。
《弃邪从正》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古代《孟子·盛德》一章中,后来广泛流传并成为人们常用的词语。而在繁体字中,成语的写法为《棄邪從正》。
在古代,成语《弃邪从正》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字形和部首的排列方式可能会有些出入,但仍保留了相同的意义。
1. 在面对不正义的事情时,我们要坚持弃邪从正的原则。
2. 他始终遵循弃邪从正的价值观,做出了公正合理的决策。
弃恶扬善、守正不阿、正义凛然
舍邪从正、罢邪归正、弃旧图新
持邪从恶、痴迷邪恶、恶习难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