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名。 东汉 有千牛备身, 北魏 、 北齐 与 隋 有千牛备身与备身左右, 唐 有左右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与备身。其职责掌执御刀,宿卫侍从,因以名官。《魏书·宣武胡后传》:“其后太后从子都统 僧敬 与备身左右 张车渠 等数十人谋杀 叉 ,復奉太后临朝。”参阅《通典·职官九·武官上》。
“备身”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主要职责为皇帝近身侍卫,其历史演变及职能如下:
“备身”最早出现于东汉,称为千牛备身,后历经北魏、北齐、隋唐等朝代发展,形成多个分支职位,如备身左右、刀剑备身等。
朝代 | 官职设置 |
---|---|
北齐 | 设“领左右府”,下辖左右备身正副都督、刀剑备身等职 |
隋唐 | 分设左右千牛备身、备身左右等职位,隶属禁卫系统 |
《魏书·宣武胡后传》记载了备身官员参与宫廷事件,如张车渠等备身人员谋划政治行动。
因“执御刀随侍君主”的职能特征得名(“千牛”取自《庄子》庖丁解牛典故,喻刀剑锋利)。
注:以上信息综合自汉典、沪江词典等古代职官研究资料,完整制度细节可查阅《通典·职官九》等典籍。
备身(bèi shēn)是一个常用词汇,用作动词,表示准备自己的身体,使之处于最佳状态。
备身的拆分部首为“冖”和“身”,总共有12画。
备身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中,“故形人者备身,穷物者备用,遗众者备德。”其中“备身”意指做好自身的准备,使自己处于最佳状态。
备身在繁体中的写法为“備身”。
在古代,备身的写法稍有不同。其古时汉字写法为“備身”,整体结构相似,只是在“备”字的左边多了一个“亻”偏旁。
1. 准备比赛前,运动员要充分备身,以确保最佳状态。
2. 他每天早起锻炼,备身迎接新的一天。
备身可以和其他词汇组合成不同的词组,例如:
备身打扮、备身健康、备身训练等。
备身的近义词有:做好准备、充分准备。
备身的反义词为:疏于准备、未作准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