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贤的意思、求贤的详细解释
求贤的解释
寻求贤能的人。《诗·周南·卷耳序》:“《卷耳》,后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 汉 刘向 《说苑·君道》:“故明君在上,慎於择士,务於求贤。” 唐太宗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诗:“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宋史·忠义传一·李若水》:“正宜置驛求贤,解榻待士,采其寸长远见,以兴治功。”
词语分解
- 求的解释 求 ú 设法得到:求生。求成。求知。求索。求证(寻求证据,求得证实)。求实(讲求实际)。求同存异。求全责备。求贤若渴。实事求是。 恳请,乞助:求人。求告。求乞。求医。求教。求助。 需要:需求。供过于求
- 贤的解释 贤 (賢) á 有道德的,有才能的:贤明。贤德。贤能。贤良。贤惠。贤淑。贤哲。贤人。圣贤。礼贤下士。 敬辞,多指行辈较低的:贤弟。贤侄。贤契(对弟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 笔画数:; 部首:贝; 笔
专业解析
“求贤”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以下从词典释义、结构分析、使用场景三方面详细阐释:
一、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将“求贤”定义为“寻求有才德的人”,强调行为主体对贤能之士的主动招揽。其核心语义包含两方面:一是“求”,即主动探求、渴望获得;二是“贤”,指品德高尚且才能出众之人,如《现代汉语词典》中“贤”的释义包含“有德行的,有才能的”双重属性。
二、结构分析
- 构词特征:动宾式合成词,由动词性语素“求”与名词性语素“贤”构成,体现行为与对象的直接关联性。
-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或定语,如“求贤若渴”(谓语)、“求贤之举”(定语),常见于书面语体。
三、历史语境与现代应用
该词源自先秦文献,《诗经·大雅·卷阿》中“岂弟君子,求福不回”已蕴含求贤思想,后经《史记·商君列传》“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等典故强化其政治意涵。现代多用于企事业单位人才招募场景,如“企业通过猎头公司求贤”等表述,体现传统语义的当代延伸。
相关词汇
- 近义词:招贤纳士、礼贤下士
- 反义词:嫉贤妒能、闭门谢客
来源说明: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求贤”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寻求贤能的人才,通常用于形容领导者或组织对人才的重视与渴求。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字面含义:“求”指寻求、招揽,“贤”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合起来即“寻求贤能之士”。
- 应用场景:多用于政治、管理或文学语境,如君主招揽治国能臣、企业吸纳优秀人才等。
2.历史与文献出处
- 古代典籍:
- 《诗经·周南·卷耳序》提到“求贤审官”,强调选拔贤才的重要性。
- 汉朝刘向《说苑·君道》称“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体现古代明君对人才的重视。
- 唐太宗《春日玄武门宴群臣》诗云:“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展现帝王求才的谦逊态度。
3.例句与用法
- 古文:
- 《宋史》记载:“正宜置驿求贤,解榻待士”,描述以礼遇招揽人才。
- 现代造句:
- “这家初创公司求贤若渴,为技术团队开出了优厚条件。”
4.延伸意义
- 除字面意义外,“求贤”还隐含重视人才、主动发掘潜力的价值观,常用于赞美领导者的胸襟与智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例句,可参考《说苑》《宋史》等典籍,或查阅汉典、查字典等工具书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隘角保申兵忌比照超救超生尺一书啖尝丹铅手盗窟灯具东舟西舫笃笃喃喃顿口拙腮恶浊负爵鼛鼓柺杖横集环列之尹欢庆花选呼拉圈江关矫洁皦心禁例记验輂车君子固穷来龙儿廉隅了不得力屈计穷卖爵毛衣迷背南籥敲订清秋节三棘六异闪烁其词圣保罗大教堂畬田失驭死囚耸擢损益表诉讼费田祖同寝通艺温炖武冠无私香架香灺萧散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