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萧散的意思、萧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萧散的解释

犹萧洒。形容举止、神情、风格等自然,不拘束;闲散舒适。《西京杂记》卷二:“ 司马相如 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復与外事相关。” 唐 张九龄 《林亭咏》:“从兹果萧散,无事亦无营。” 宋 曾巩 《招隐寺》诗:“我亦本萧散,至此更怡然。” 清 方苞 《重建润州鹤林寺记》:“佛之理吾不信,而窃喜其教,絶婚宦,公货财,布衣疏食,随地可安,士之萧散孤介,而不欲违其本心者,往往匿跡於其中。”

(1).消散;消释。《晋书·恭帝纪论》:“虽有手握戎麾,心存旧国,迴首无良,忽焉萧散。” 唐 皎然 《送大宝上人归楚山》诗:“独鹤翩翻飞不定,归云萧散会无因。” 明 刘基 《自天章入城作》诗:“烦襟得萧散,似欲忘覉旅。”

(2).萧条;凄凉。 南朝 梁 何逊 《和司马博士咏雪》:“萧散忽如尽,徘徊已復新。” 唐 韦应物 《独游西斋寄崔主簿》诗:“秋斋正萧散,烟水易昏夕。” 宋 苏轼 《和李太白》:“野情转萧散,世道有翻覆。” 清 曹寅 《宿金氏园亭》诗:“萧散人问意,孤云第几峰。”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萧散”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语境具体分析,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一、自然闲适的意境

形容举止、神情或艺术风格自然洒脱,不拘束,带有闲适感。这一用法常见于文学或艺术评论中:

二、消散或消释

指事物逐渐消散的状态,多用于抽象表达:

三、萧条凄凉的氛围

形容环境冷清、缺乏生气:


补充说明:
该词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现代多用于文艺领域。不同释义间存在关联性,如“自然闲适”与“消散”均暗含超脱世俗的意味。需注意,部分网络来源(如)将其解释为“生活松散无秩序”,但权威典籍中未见此用法,可能属于引申或误读。

网络扩展解释二

萧散的意思

《萧散》是一个形容词,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行为、举止或状态。它的意思是放纵不羁、不受拘束、糜烂或沉溺于享乐、放荡不羁。

拆分部首和笔画

《萧散》字由木字旁和散字旁组成,共有10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字

《萧散》是一个古代汉字,源自于《广韵》。在繁体字中,它写作「蕭散」。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蕭」的变体有「襓」和「驍」。而「散」的变体有「棎」。

例句

1. 他的生活十分萧散,整天游手好闲。

2. 她的态度极为萧散,不受任何束缚。

3. 学业上的失败导致他陷入了萧散的生活。

组词

组词:萧疏、萧相、萧索、萧中、放荡不羁。

近义词

近义词:放纵、放荡、放肆、放縱、不收敛。

反义词

反义词:纠结、拘束、收拾、整齐、守礼。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