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盗窟的意思、盗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盗窟的解释

犹盗巢。 宋 刘子翚 《谕俗》诗之十:“兹乡山水佳,昔乃为盗窟。”《明史·刘玉传》:“ 福建 、 浙江 盗起,命往督兵捕。议创 寿寧县 於 官臺山 ,以清盗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柳生》:“适从 江 臬娶妇而归,不意途陷盗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盗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盗匪聚集、盘踞的巢穴或山寨。以下从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1. 基本词义:

    • 盗:指偷窃、抢劫财物的人,即盗贼、强盗。
    • 窟:原意指洞穴、巢穴,引申为坏人聚集藏匿的场所。
    • 合义:“盗窟”即“盗贼之窟”,指强盗、土匪等非法武装团伙占据作为大本营、据点的地方。它强调这个地方是匪徒们居住、藏匿、策划和实施劫掠活动的中心。例如:“官兵围剿了山中的盗窟。”
  2. 结构与用法:

    • “盗窟”是一个偏正式复合名词,“盗”修饰“窟”,表明“窟”的性质属于盗匪。
    • 在句子中通常作主语(如“盗窟易守难攻”)或宾语(如“端掉盗窟”、“潜入盗窟”)。
    • 带有贬义色彩,常用于历史叙述、文学作品或描述特定时期的匪患情况。
  3. 历史与文化背景:

    • 该词常见于描述中国古代或近代(如清末民初)社会动荡时期,山林水泽之中常有武装匪帮割据一方,其盘踞之地即被称为“盗窟”。
    • 在中国古典小说如《水浒传》中,梁山泊虽被赋予反抗压迫的正面色彩,但在官方视角下也曾被视为“盗窟”。
    • 反映了历史上因治理不力、民生困苦等原因导致的地方治安问题。来源参考: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治安状况的普遍历史研究,如费正清《剑桥中国史》系列中关于地方治理的章节(链接因具体章节而异,此处仅作来源说明)。
  4. 同义与近义:

    • 同义词/近义词:匪巢、贼窝、山寨(在特定语境下)、强盗窝、土匪山寨。
    • 区别:“山寨”本义指山中设有防守栅栏的地方,后引申为绿林好汉或盗匪的据点,含义更广,有时中性甚至带草莽英雄色彩;“盗窟”则更明确指向盗匪的巢穴,贬义更直接。“匪巢”、“贼窝”与“盗窟”意思最为接近。

引用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盗窟”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一、基本含义 “盗窟”指盗贼或土匪聚集的巢穴,也可比喻坏人藏匿的场所。该词由“盗”(盗贼)和“窟”(洞穴)组成,字面意为“盗贼的洞穴”。近义词包括“山寨”。

二、历史文献用例

  1. 宋代:刘子翚《谕俗》诗提到“兹乡山水佳,昔乃为盗窟”,描述某地曾为盗贼盘踞之处。
  2. 明代:《明史·刘玉传》记载朝廷为清除福建、浙江的盗匪,提议在官台山设立寿宁县,以“清盗窟”。
  3.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柳生》中写道“途陷盗窟”,指途中误入盗贼巢穴。

三、现代用法 现代语境中,“盗窟”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描述,强调非法群体的聚集地。例如:“警方突袭了山中的盗窟,抓获多名嫌疑人。”

该词兼具字面(物理巢穴)与比喻(非法势力据点)两层含义,常见于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保留书面色彩。

别人正在浏览...

安燕闇政白地明光锦白蛮秕蠹邠国裁尺彩练残困钗珥长明灯传飧大和国家大司徒德国古典哲学点化娥英给贷黄鹘汇款单火不登伙子娇嗔叫苦连天焦响鸡群鹤钜伯骏发坎傺来许来迎去送老夫连昬接晨林寒洞肃流风遗迹吕太后的筵宴明字翩反平匀品级山牵肠债前儿千金买笑愆违清化岂维三嘴行善种盛阀石尉诗中有画顺浪腾文体制外按威福自己韦弦消洒小有天细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