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歧嶷的意思、歧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歧嶷的解释

(1).《诗·大雅·生民》:“克岐克嶷,以就口食。” 毛 传:“岐,知意也;嶷,识也。”后谓幼年聪慧为“歧嶷”。《后汉书·马援传》:“客卿幼而歧嶷,年六岁能应接诸公,专对宾客。”《文选·左思<吴都赋>》:“歧嶷继体,老成弈世。” 刘逵 注:“歧嶷,谓有识知也。”《北史·魏彭城王勰传》:“ 彭城王勰 字 彦和 ,少而歧嶷,姿性不羣。”

(2).谓六、七岁。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十:“﹝歧嶷﹞亦言六、七岁也。” 王闿运 《王仲章碣》:“君天姿雋异,缉熙光明,曾未歧嶷,堂堂神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歧嶷”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词汇,根据《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考证,其正确写法应为“岐嶷”,属古代汉语书面用语。该词出自《诗经·大雅·生民》:“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东汉郑玄注曰:“能匍匐则岐岐然,意有所知也;其貌嶷嶷然,有所识别也。”

在语义学层面,“岐嶷”为联合式复合词:

需注意该词存在以下使用特征:

  1. 多用于描述历史人物童年禀赋,现代汉语已罕用
  2. 与“歧”字组合属常见笔误,据《汉字形义演释字典》考辨,“岐”“歧”虽同源但词义分化后不宜混用
  3. 近义词包括“颖悟”“夙慧”,但“岐嶷”更侧重形体神态表现出的早慧特征

该词例可见于多部经典注疏,如清代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详释:“岐谓能立,嶷谓能识”,印证其词义与幼儿早期发育阶段的行为特征直接关联。

网络扩展解释

“歧嶷”是一个古汉语词汇,读音为qí y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核心释义

  1. 幼年聪慧
    源自《诗经·大雅·生民》:“克岐克嶷,以就口食。”

    • 汉代毛亨注:“岐,知意也;嶷,识也。”即形容孩童天资聪颖,具备超出同龄人的辨识力和悟性。
    • 例:《后汉书·马援传》记载“客卿幼而歧嶷,年六岁能应接诸公”,描述孩童年幼时便显聪慧。
  2. 代指六、七岁年龄
    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提到“歧嶷亦言六、七岁也”,后引申为孩童约六、七岁的阶段。


二、用法与延伸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成语典故,可参考《诗经》《后汉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容八蚕抱玉鼻隧惩沮承霤冲穆牀帏传役串子答剌花赤迭窨塠塠堕倪饵块反驳烦嚻飞飏干始感怿贡法国内好勇斗狠合韵镮钮会委鉴核皛光介狄解兰街泉亭机汽纠譑拒收具足寇攘梁摧两亲练鹊连席力疾满算弥襟泥鸿评改溥洽啓行青鸬睿慈蕊珠经圣系十族説谈蜤螽探丸借客提地文员小婶子楔齿细柳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