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诗·大雅·生民》:“克岐克嶷,以就口食。” 毛 传:“岐,知意也;嶷,识也。”后谓幼年聪慧为“歧嶷”。《后汉书·马援传》:“客卿幼而歧嶷,年六岁能应接诸公,专对宾客。”《文选·左思<吴都赋>》:“歧嶷继体,老成弈世。” 刘逵 注:“歧嶷,谓有识知也。”《北史·魏彭城王勰传》:“ 彭城王勰 字 彦和 ,少而歧嶷,姿性不羣。”
(2).谓六、七岁。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十:“﹝歧嶷﹞亦言六、七岁也。” 王闿运 《王仲章碣》:“君天姿雋异,缉熙光明,曾未歧嶷,堂堂神秀。”
“歧嶷”是一个古汉语词汇,读音为qí y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幼年聪慧
源自《诗经·大雅·生民》:“克岐克嶷,以就口食。”
代指六、七岁年龄
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提到“歧嶷亦言六、七岁也”,后引申为孩童约六、七岁的阶段。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成语典故,可参考《诗经》《后汉书》等文献。
《歧嶷》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坎坷辗转、曲折多变的样子。
《歧嶷》的部首是山(山字旁),它由14个笔画组成。
《歧嶷》的来源比较古老,最早可追溯到《周易》。其中《周易·坤卦》有一句话:“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其中的“顺承天”后来演变为“歧嶷”。
《歧嶷》的繁体字为「嶀」。
在古时候,汉字《歧嶷》的写法稍有不同。其中,《说文解字》将《歧嶷》写作「厓崟」。
他的人生经历真是一段充满了《歧嶷》的旅程。
歧路、歧途、曲折、坎坷
曲折、曲径、曲路、弯曲
直路、直线、直行、笔直
薄透镜卑辞厚礼迸脆砭俗操揔魑魅崇牙充泽匆猝当家人跌剥东山起覆视讣帖拊絃高抬明镜共同富裕骨碌碌韩衆红案夹锡钱计簿潗濈津梁金汤之固具告賫子粮食莲子罗床虑傂尺麦饧绵区面署第一聂聂破家荡产千乘之国前事齐歌起冠情变秋稔人等入心三损赏鉴嗜痂之癖湿浸浸数责送断谈道儿韬湮铜活字嵬丽未应蚊母树五云裘湘流想望风采小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