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讣帖的意思、讣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讣帖的解释

报丧帖子。 清 孔尚任 《车碾女》诗:“敲门下讣帖,疑是传红叶。”《近十年之怪现状》第十四回:“看官,你道他刻的是什么?原来是刻讣帖。” 胡适 《我对于丧礼的改革》:“我出京之先,想到家乡印刷不便,故先把讣帖付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讣帖(fù tiě),又称“讣闻”或“讣告”,是汉语中用于向亲友通报逝者丧事信息的正式文书。其核心含义与用途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丧家向亲友或社会公众告知某人逝世消息及丧礼安排的通知帖。内容通常包含逝者姓名、身份、逝世时间、地点、丧礼日程等信息,具有报丧和邀约吊唁的双重功能。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讣”即“报丧”,“帖”指“文书、通知”,合指“报丧的通知”。

二、传统格式要素

  1. 标题:首行居中写“讣告”或“讣闻”。
  2. 正文:
    • 逝者姓名、身份、逝世原因、时间及寿终年龄;
    • 丧礼时间、地点及流程安排(如入殓、祭奠、出殡等);
    • 发布者署名(如家属或治丧委员会)。
  3. 用语规范:采用文言或半文言表达,如“恸于”“泣告”“谨此讣闻”等,体现庄重哀思。

三、文化内涵与礼仪

四、现代演变

当代讣帖形式趋于简化,出现电子讣告、社交媒体公告等新形式,但核心内容仍保留传统要素,部分机构采用标准化模板以提升效率。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3. 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武汉大学出版社)
  4. 民政部《殡葬服务术语》行业标准(MZ/T 033-2012)

网络扩展解释

“讣帖”是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用于报丧的文书形式,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1. 基本定义
    讣帖是向亲友和社会公告逝者去世消息的书面通知,通常包含逝者姓名、去世时间、吊唁及葬礼安排等信息。其名称中的“讣”意为“报丧”,“帖”则指书面通知形式。

  2. 历史背景与功能
    源自古代丧葬礼仪,最初以张贴于公共场所或逝者家门的形式传递信息。主要功能包括:

    • 通知亲友参与吊唁;
    • 表达家属哀思;
    • 传递丧事流程安排,如《近十年之怪现状》中提到的刻印讣帖案例。
  3. 内容与形式特点
    传统讣帖内容严谨,通常包含:

    • 逝者生卒年月及身份;
    • 治丧时间、地点;
    • 家属署名(如“不孝男/女”等称谓)。
      形式上多采用白纸黑字,体现庄重肃穆。
  4. 相关术语辨析

    • 讣纸:与讣帖同义,强调书写载体,指丧事期间用于祭文、吊唁的专用纸张。
    • 讣告:现代更常用的广义表述,涵盖书面通知、公告等多种形式。

例句与文献引用
清代孔尚任《车碾女》诗“敲门下讣帖,疑是传红叶”,以及胡适提及的提前印制讣帖案例,均体现了其历史使用场景。现代部分地区(如梅县客家)仍保留“报讣帖”的习俗。

别人正在浏览...

拔兵别泪比服博覈查抄长递鹑纬当物道咸德表电荷耦合器件东猜西揣而往风概扞抚鴚鹅光纤贵卿幻尘护谷虫会宁检放简讯见责郊舍家衍人给姞慧精神就座击棹靠托朎胧衲叶恲恲偏室仆漏前纪青马青阴邛都穷荒绝徼屈伏去来染着山脊声调神胎耍尖头四愁天定甜酒贴配题字童孙吐晕未婚相容烋烋新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