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饧的意思、麦饧的详细解释
麦饧的解释
饴糖。 明 杨基 《江村寒食》诗:“预折杨枝插绕簷,荳糜香软麦餳甜。”
词语分解
- 麦的解释 麦 (麥) à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有“小麦”、“大麦”、“燕麦”等多种,子实供磨面食用,亦可用来制糖或酿酒。通常专指“小麦”(通称“麦子”):麦田。麦收。麦饭豆羹(指农家粗茶淡饭)。 姓。 笔
- 饧的解释 饧 (餳) í 糖稀。 糖块、面剂子等变软:糖饧了。 精神不振,眼睛半睁半闭:眼睛发饧。 笔画数:; 部首:饣;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麦饧(mài xíng),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词汇,特指由麦类(主要是大麦或小麦)发芽后制成的糖类食品,即现代通常所称的麦芽糖。其核心含义与制作工艺、形态及用途密切相关,具体解析如下:
一、 基本释义与核心成分
指以麦芽为糖化剂,通过发酵熬煮制成的粘稠糖浆或固态糖块。其主要成分是麦芽糖(Maltose),呈现浅黄或琥珀色,具有温甜味和独特的焦香风味。《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饴糖的一种。用麦芽或谷芽熬成。”
二、 制作工艺溯源
传统麦饧的制作遵循古法:
- 发芽:将大麦或小麦浸泡、催芽,产生淀粉酶。
- 糖化:将发芽的麦粒(麦芽)与蒸熟的糯米或其他谷物混合发酵,淀粉在酶作用下转化为麦芽糖。
- 熬煮浓缩:滤出糖液,经长时间熬煮蒸发水分,形成粘稠的糖稀(液态麦饧),或进一步加工成固态糖块。明代《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饴饧”(即麦饧类)的制作过程:“凡饴饧,稻、麦、黍、粟皆可为之……其法用稻麦之类浸湿,生芽暴干,然后煎炼调化而成。”
三、 历史文献记载与别称
- 古称与别名:麦饧在古代文献中也常称为“饴”、“饧”、“胶饴”等。《说文解字》释“饴”为“米糵煎也”,段玉裁注:“糵,芽米也……煎,熬也。以芽米熬之为饴。”说明其本质是以发芽谷物熬制的糖。
- 药用记载:传统医学典籍如《本草纲目》将麦芽糖(胶饴)列为药材,记载其“性味甘温,入脾、胃、肺经”,有“补虚建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的功效。
四、 文化意义与用途
麦饧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糖类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 岁时习俗:曾是重要的年节食品和祭祀供品,尤其在北方地区,腊月二十三祭灶神有供麦芽糖(灶糖)的习俗,寓意“粘住灶王爷的嘴,上天言好事”。
- 传统食品原料:广泛用于制作糖果(如关东糖、糖瓜)、糕点馅料(如花生糖、芝麻糖)、烹饪调味(如烤鸭刷糖增色)等。
- 工业前身:麦芽糖的制取原理是现代淀粉糖工业(如生产饴糖、高麦芽糖浆)的基础。
总结
“麦饧”一词精准定义了以麦芽为媒介、通过传统发酵熬煮工艺制成的麦芽糖制品。它不仅是重要的甜味来源,更蕴含了深厚的农耕文化、医药智慧和民俗传统。其定义在《汉语大词典》、《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权威典籍中均有明确记载与阐述。
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 (权威语文工具书,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
- 《天工开物》 (明·宋应星著,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商务印书馆等有整理本)
- 《说文解字》及段玉裁注 (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文字学经典,中华书局等有校刊本)
- 《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著,中医药学巨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有校注本)
网络扩展解释
“麦饧”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mài xíng,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 含义:指用麦芽制成的饴糖(一种传统糖类食品),质地软糯,带有甜味。
- 字义分解:
- 麦:指麦类植物(如大麦、小麦),其子实可用于制糖、酿酒等。
- 饧(xíng):此处指糖稀或糖块,特指由麦芽熬制的糖浆。
文献例证
明代诗人杨基在《江村寒食》中写道:“预折杨枝插绕簷,荳糜香软麦餳甜。”
- 背景:诗中描述寒食节的传统食物,“麦饧”与“豆糜”(豆类粥)并列,体现其作为甜食在节日中的用途。
其他说明
- 结构:词语为“上下结构(麦)+左右结构(饧)”组合。
- 应用:古代常将麦芽糖用于制作糕点或直接食用,尤其在节令饮食中较常见。
若需进一步探究“饧”字的其他含义(如作动词指糖溶化),可结合更多古籍文献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熬茶包浆备举本事人襞幅不达财贸谗挠称颂承印传尸痨辞愆二使星妨尅方牧防线繁缺泛神论坟衍腐芥诡对龟玉孩子头韩棱之剑耗涸货样假期浃宙寄梅经途积亿镌镂踞觚拒捍磕碰儿赖托两宋犂轭留话例章盲流鳗井内工攀龙讬凤湓噎迁替潜跃七菱八落山廧生闲赎绢泰宇探春茧透体惘然微点呜哩哇啦下碇税详察小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