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具有便辟、善柔、便佞三种习性的人。与这三种人交友,有损无益,故称三损。语本《论语·季氏》:“ 孔子 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邢昺 疏:“便辟,巧辟人之所忌以求容媚者也。善柔,谓面柔和颜悦色以诱人者也。便,辨也,谓佞而復辨。以此三种之人为友则有损於己也。”《后汉书·冯衍传下》:“臣自惟无三益之才,不敢处三损之地,固让而不受之。”
“三损”是一个源自《论语》的汉语词汇,其含义与交友之道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具有便辟、善柔、便佞三种不良习性的人。与这三种人交友会对自身产生负面影响,故称“三损”。
三种损友的特征(源自《论语·季氏》):
与“三益”对比
孔子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强调交友需选择正直(友直)、诚信(友谅)、博学(友多闻)之人,而远离“三损”之友。
多用于古文或讨论儒家伦理时,强调择友需谨慎。例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当避三损。”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论语》原文或相关注解。
"三损"是一个成语,指公开批评、指责他人的行为。通常表示对他人言行不满或不赞同,通过批评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不满情绪。
《三损》包含两个部首:一、 "亻"(从人字旁);二、 "损"(从手字旁)。
拆分《三损》的笔画分别是: "亻"(2画)和 "损"(10画)。
《三损》最早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古之君子,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故谓之曰亡。如是者,其损莫大焉。故曰:人而无恒焉,何以长之?与人不和,何以合之?言人之恶,非恶人之心也。”可见《三损》意味人们对他人进行批判、指责时须慎重,因为善意的批评才能够使人得益。
《三损》的繁体字是「三損」。
在古代,「三损」的写法略有不同,为「三損」。
他经常对别人的工作进行三损,使得大家都感到不满。
三种损害,三损齐下,三损一词。
批评、责备、指责、斥责。
表扬、称赞、赞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