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移居以避祸害。 宋 陈绎 《邵古墓铭》:“戎难,避居 上谷 ,又徙 中山 。”《明史·奸臣传·阮大鋮》:“流寇偪 皖 , 大鋮 避居 南京 。” 丰子恺 《告缘缘堂在天之灵》:“我在 南沉浜 乡间已经避居九天了。九天之中,敌机常常来袭。”
(2).避开不居。《魏书·肃宗纪》:“朕威德不能遐被,经略无以及远,俾令苍生罹此涂炭,何以苟安黄屋,无愧黔黎。今便避居正殿,蔬餐素服。”参见“ 避正殿 ”。
“避居”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拼音:bì jū
核心含义:
古代文献中,“避居”常与政治、社会动荡相关,如《明史》提及阮大鋮“避居南京”以避战乱。诗词中亦用于表达隐逸情怀,如清代郑孝胥诗句“避居海滨幸逃死”。
如需更多例句或深入解析,可参考汉典()或古籍原文。
“避居”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为了躲避危险、困难或不愉快的环境而选择居住在别处。
根据拆分部首和笔画,可以分解成“辶”和“居”。其中,“辶”是一个偏旁部首,表示行走或路程的意思,而“居”是一个独立的汉字,表示居住、住宅。
“避居”来源于古代汉语,字形保持了很多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和简体字基本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避居”这个词的古代写法与现代写法相似,没有太多变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避居”的例句:
其他与“避居”相关的词汇包括:“避难”、“迁居”、“搬迁”等。
“避居”的反义词可能是“居住”、“驻留”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