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传布和称道。《金史·张汝霖传》:“本朝法制,坦然明白,天下之人,无不闻诵。”
“闻诵”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主要依据历史文献和现代用法可分为以下两类解释:
基本定义
指“传布和称道”,强调对事物或法制的广泛传播与赞誉。该用法源自《金史·张汝霖传》:“本朝法制,坦然明白,天下之人,无不闻诵”。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对制度、法令或思想的普遍认可,例如古代文献中称颂国家法制完善时使用。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通过倾听他人朗诵或讲解来学习知识”,例如: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金史》原文或权威古汉语词典。
《闻诵》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听到别人朗读或高声朗诵。
《闻诵》这个词的部首是门(mén),总体上有12个笔画。
《闻诵》一词的来源较为复杂。其中,《闻》是由“门”和“文”的合体字,表示通过门的洞或缝隙听到声音的意思;而《诵》则是由“讠”和“从”的合体字,表示高声朗诵或背诵的意思。
《闻诵》的繁体字是「聞誦」。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会有所变化,包括《闻诵》这个词。古代的《闻》可以写成「聞」,而《诵》可以写成「誦」。
1. 听到他高声朗诵古诗,我感到十分陶醉,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壮丽景观之中。
2. 我每天都闻着爸爸在书房里背诵的声音,感受到了他对文学的深厚热爱。
1. 闻名:形容某人或某事物的名声广泛传播或被广泛听闻。
2. 闻风:听到风声,指得到消息。
1. 听:指通过耳朵接收声音。
2. 听到:指注意到某种声音。
1. 哑巴:指失去了语言能力或无法发声。
2. 默听:指在没有发出声音或发出微弱声音的情况下倾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