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蔬食。《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且陛下每决一重囚,必令三覆五奏,进素膳,止音乐者,重人命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今上初即位,詔每月三日、七日、十七日、二十七日皆进素膳。”
“素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以蔬菜为主的简单饮食,通常不含荤腥。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构成
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饮食特点
强调清淡、朴素,可能与宗教修行(如佛教斋戒)、养生或特定礼仪相关。
语境差异
现代语境中,“素膳”较少单独使用,更多以“素食”“素斋”等词替代。但在传统文学、历史讨论或特定饮食文化中仍可见其身影。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饮食制度或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资治通鉴》等史料。
素膳一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素”意为不含有肉类或动物食品的食物,特指植物性的食品;“膳”指正餐、饭食。因此,素膳指的就是以植物性食品为主的正餐。
《康熙字典》将“素”字的部首归属为“禾”,它的拆分笔画依次为竖、撇、撇、捺、撇;而“膳”字的部首归属为“月”,它的拆分笔画依次为丶、横、横、竖、竖、横、捺。
“素膳”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一书中,记载了古代国君享用的植物性饮食。在繁体字中,“素”字保持不变,而“膳”字的繁体字形为“饍”。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古时候,“素膳”的写法为“素飤”或“蘇食”,与现代写法稍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1. 今天的午餐我选择了一份美味的素膳,让身体更健康。
2. 他的餐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素膳,看起来很诱人。
1. 素食:指不含有肉类或动物食品的食物。
2. 膳食:指正餐、饭食。
3. 素斋:指佛教寺庙供奉的不含有肉类的素食。
近义词:
1. 素菜:指以植物性食材为主要原料烹制而成的菜肴。
2. 素食:指不含有肉类或动物食品的食物。
反义词:
1. 荤膳:指含有肉类或动物食品的饭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