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素膳的意思、素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素膳的解释

蔬食。《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且陛下每决一重囚,必令三覆五奏,进素膳,止音乐者,重人命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今上初即位,詔每月三日、七日、十七日、二十七日皆进素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素膳"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不含肉类或荤腥的饭食,尤其特指用于祭祀等庄重场合的洁净食物。以下从权威词典及文献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1. 字义构成

    • 素:本义指未经染色的白色丝绢,引申为本色、无修饰、洁净无荤腥之意。《说文解字》释:“素,白緻繒也”,后衍生为“无酒肉之食”(《汉语大词典》)。
    • 膳:指饭食、进献的食物。《周礼·天官·膳夫》郑玄注:“膳,牲肉也”,后泛指饮食。

      合义:“素膳”即无肉类的简朴饭食,强调食材的纯净性与礼制功能。

  2. 权威词典定义

    • 《汉语大词典》:

      “素膳:素食,不包含肉类或荤腥的饭食。古代多用于祭祀或斋戒。”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

    • 《古代汉语词典》:

      “指祭祀时专用的洁净食物,不含牲肉。”

      (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2014年版)


二、历史语境与礼制背景

  1. 祭祀与斋戒用途

    在周代礼制中,“素膳”是祭祀祖先或神明时的重要供品,体现“敬神尚洁”的观念。如《礼记·郊特牲》载:

    “酒醴之美,玄酒之尚;黼黻文绣之美,素膳之安。”

    郑玄注:“素膳,无酒肉之食”,强调以朴素食物表达虔诚。

  2. 区别于日常素食

    “素膳”不同于现代“素食主义”,而是礼制性、仪式性的饮食规范。如《周礼·天官·膳夫》规定:

    “王斋日三举(牲肉),大丧则不举,大荒则不举……素膳则王不举。”

    指在灾荒或丧礼期间,君王需以素膳替代荤食以示哀矜。


三、现代语义延伸

在现代汉语中,“素膳”一词虽罕用,但其概念仍存于特定场景:


四、权威文献参考

  1. 古代典籍

    • 《周礼·天官·膳夫》
    • 《礼记·郊特牲》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十三经注疏》)

  2. 现代辞书

    • 罗竹风主编.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2016.
    • 王力《古代汉语》. 中华书局,2018.
  3. 学术研究

    •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中华书局,2004.(论及祭祀饮食制度)
    • 在线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周礼》原文及注释:

      https://ctext.org/zh


“素膳”是根植于中国古代礼制的专有词汇,其释义需结合祭祀文化、饮食制度及语义演变综合理解,现代使用多见于传统文化及宗教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素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以蔬菜为主的简单饮食,通常不含荤腥。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字面构成

    • “素”指不含肉类的食物,引申为简单、清淡;
    • “膳”意为饭食、饮食。
      组合后表示清淡的蔬食,或不追求口味与质量的简朴餐食。
  2. 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 《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因重视人命,在处决重犯前会“进素膳,止音乐”;
    • 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提到皇帝每月特定日期“进素膳”,可能与斋戒或节俭有关。

二、延伸含义

  1. 饮食特点
    强调清淡、朴素,可能与宗教修行(如佛教斋戒)、养生或特定礼仪相关。

  2. 语境差异

    • 褒义:形容饮食健康、节制,如“他常年茹素,餐餐素膳”;
    • 中性/贬义:描述食物简陋,如“这家餐馆的素膳难以下咽”。

三、现代应用

现代语境中,“素膳”较少单独使用,更多以“素食”“素斋”等词替代。但在传统文学、历史讨论或特定饮食文化中仍可见其身影。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饮食制度或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资治通鉴》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蚌浆豹字牌拔识本语表酂避朝变服菜羹畅月抽胁打回头单简都根主子肚皮里蛔虫繁华童犯戒腓神经鹤练回音壁矫亢进猛金行袴岔浪潮牢实掠草凉闇岭北淩烟阁六晋龙箫马齿徒增庙宇明间愍儒乡米巫喏喏连声陪礼毰毸皮草霹雳火平衡遣决亲结屈受热带雨林气候丧门神山岗勝兵生烹神监申破仕贫韬情托讽温温然无非是晓来消路邪派席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