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清国的意思、清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清国的解释

称 清 朝统治时的 中国 。 清 末多用之。 清 冯桂芬 《制洋器议》:“我 大清国 北自 兴安岭 ,南自 厓州 ,距四十三度,计万七百餘里。”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 上野 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 清国 留学生’的‘速成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清国(Qīngguó)是清朝(1636年—1912年)的别称,特指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的正式国号。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本义

    “清”源自满语“ᠳᠠᡳᠴᡳᠩ ᡤᡠᡵᡠᠨ”(Daicing Gurun),意为“纯净、神圣之国”。汉译为“大清”,既保留满语音韵,又契合汉文化中“清明、正统”的象征意义。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

  2. 历史语境

    清代官方文书及东亚邻国(如日本、朝鲜)文献中多称“清国”,区别于“中国”的地理概念,强调其政权属性。例如《马关条约》日方文本称“清国”,中方文本用“中国”。

    来源:《东亚国际关系中的“华夷秩序”研究》(中华书局,2017年)


二、文化意涵


三、现代使用规范

当代学术著作中,“清国”多用于特定语境: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大词典》(1997版)

    “清国:即清朝。多用于清末至民国初年的文献及外国对中国的称呼。”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清史稿·职官志》

    “凡敕书、国书,皆以‘大清国皇帝’颁行。”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


“清国”是清朝法理国号的简称,承载政权认同、文化符号与国际秩序三重维度,其使用需结合具体历史语境加以辨析。

网络扩展解释

“清国”是历史上对清朝统治时期中国的称谓,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清国”专指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1636–1912年)统治时期的国家政权。这一称谓在清末文献和对外交往中广泛使用,例如鲁迅《藤野先生》中提到的“清国留学生”。

二、历史背景

  1. 政权建立

    •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 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成为继明朝之后的正统王朝。
  2. 疆域与统治

    • 鼎盛时期疆域西至葱岭,北至西伯利亚,南达南沙群岛,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基础。
    • 实行满汉分治,但通过康乾盛世(1661–1796年)实现多民族国家整合。

三、使用场景

  1. 历史文献:清末官方文书、条约(如《马关条约》称“大清国”)及文人著作中常见。
  2. 国际交往:19世纪后,西方列强与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时多使用“清国”作为外交称谓。
  3. 文学引用:鲁迅等近代作家通过“清国”一词反映清末社会面貌。

四、其他含义

个别文献(如)提及春秋时期的“清国”,但此说缺乏权威史料支持,主流历史学界普遍认为“清国”特指清朝。

五、总结

“清国”是清朝(1636–1912年)的国号简称,承载了中国从封建鼎盛到近代屈辱的历史记忆。其历史脉络可通过关键事件(如三藩之乱、鸦片战争)进一步了解。

别人正在浏览...

安全剃刀棒实冰轮惨酷长编朝规乘利尘混传服初入芦苇,不知深浅村老德礼电瞩雕亡独乡渎斁沸踊逢遭干洗杭潁寒栗栗焊条豪贼回斜兼路建业脚印旌典荆璞机榻俊赏科判阔狭亮胸灵液鳞角留年楼船将军麦餻扪心末春彭家珍轻财重士奇涩驱石趣事揉炼三之日善和坊铄化讨击讨野火恬脆甜心恌易贴纳团搦土方颓侵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