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纳的意思、贴纳的详细解释
贴纳的解释
谓补贴交纳(息钱)。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除已有人承买交业外,并特给还未足者,许贴纳收赎,仍不限年。”《宋史·食货志下五》:“是时数年间,有司以京师切须钱,商人旧执交引至场务即付物,时或特给程限,踰限未至者,每十分復令别输二分见緡,,谓之贴纳。”
词语分解
- 贴的解释 贴 (貼) ē 粘,把一种东西粘在另一种东西上:贴金。粘贴。剪贴。 靠近,紧挨:贴近。贴切(密合、恰当、确切)。贴心。 添补,补助:补贴。津贴。倒(刼 )贴。贴息(用期票调换现款时付出利息)。 同“帖
- 纳的解释 纳 (納) à 收入,放进:出纳。藏污纳垢。 接受:采纳。笑纳。纳谏。 享受:纳福。纳凉。 缴付:纳税。 补缀,缝补;现多指密密地缝:纳鞋底。 姓。 缴出吐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贴纳”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应用于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语境中,其核心含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
指在正税之外,因损耗或运输等原因,要求纳税人额外补贴缴纳一定数额的钱或实物。这通常是官府为弥补税收在征收、储存、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损耗(如粮食的鼠雀耗、布帛的破损、钱币的熔铸损失等)而采取的措施。纳税人除了缴纳规定的正税额度外,还需“贴补”一部分额外的“纳”入。
二、历史背景与具体应用
“贴纳”制度在中国古代财政史中,尤其在宋、元、明等朝代较为常见。例如:
- 宋代: 在征收实物税(如粮食、绢帛)时,官府会预先估算运输、仓储过程中的损耗,将此损耗转嫁给纳税人,要求他们在正税外“贴纳”一部分作为补偿。有时也指在钱币税收中,因钱币成色不足或官方规定的折算比例不合理,要求纳税人额外贴钱补足。
- 元代: 在盐税、茶税等专卖制度中,以及田赋征收中,也存在类似“贴纳”的做法,以弥补官府的预期损失。
- 明代: “贴纳”一词在文献中仍有出现,指代各种形式的附加税或补缴。
三、用法与示例
- 用法: 作为动词使用,表示“补贴缴纳(额外的钱物)”。
- 示例: “民户输粮,例有鼠雀耗,需贴纳若干以充之。” (意思是:百姓缴纳粮食税,按规定有鼠雀损耗的额度,需要额外补贴缴纳若干粮食来填补这个损耗额度。)
权威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该词典是收录汉语词汇最全面、释义最权威的大型语文工具书之一,对“贴纳”一词有明确的古汉语释义,指向其在赋税制度中的特定含义。其编纂基于大量历史文献和历代字书、韵书,学术性极强。
- 《辞源》 (商务印书馆):这部大型古汉语辞书,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重在溯源。其对“贴纳”的解释同样侧重于其在古代经济、赋税制度中的用法,引证历史文献,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 《中国历史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该辞典的“经济卷”或相关制度条目下,会对“贴纳”作为古代赋税制度中的一种具体形式进行解释,提供其历史背景和具体实施情况,来源权威可靠。
网络扩展解释
“贴纳”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权威来源进行区分:
一、经济术语(主流解释)
-
基本含义
指宋代政府要求商人或民众在特定情况下补贴交纳息钱的经济制度。常见于交引(类似票据)兑换场景,若商人逾期未兑换,需额外缴纳一定比例的现钱作为补偿。
-
历史背景与用例
- 苏轼《应诏论四事状》提到允许民众通过贴纳方式赎回被没收的产业;
- 《宋史·食货志》记载,商人若超期兑换交引,需按比例“别输二分见缗”,称为贴纳。
二、成语用法(需谨慎参考)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成语,意为推卸责任,将事物强加于他人。但此释义未见于权威历史文献,可能为现代引申义或误读,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补充说明
- 作为经济术语时,“贴”指追加补贴,“纳”指缴纳,体现宋代货币流通制度的复杂性。
- 若需引用成语义,建议优先核实《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避免混淆历史概念。
别人正在浏览...
傲世轻物白种抱厦背义负恩本柢并船朝膳诚谛彻头彻尾痴男子宠赏达巴汉打虎牢龙胆门道不举遗倒三颠四督办独来独往犯恶吠陀分文不直分絃富贵逼人干警闺字禾米歡国呼虓锦纶金胜考亭夔律赖皮狗老悖陵猎陵霜门着免身民仇民无信不立旁资泮水平方公里情真权书渠伊戎装软耳三考赏地扇形少司命是人私誉曭朗停景危殆卫玉委杖小岁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