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末春的意思、末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末春的解释

春末。指农历三月。 汉 崔駰 《大将军临洛观赋》:“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三月季春,亦曰暮春、末春、晚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末春(也作“暮春”)指春季的最后一个阶段,通常对应农历三月,即春末时节。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时间范畴

    指春季将尽、临近夏季的时段。依据中国传统节气划分,大致涵盖清明(4月4日或5日)至立夏(5月5日或6日)之间。此时气温回升显著,降水增多,自然景象由初春的萌动转向繁盛(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对季节划分的释义)。

  2. 物候特征

    末春的标志性物候包括:百花盛开后渐次凋零(如“绿肥红瘦”),草木枝叶茂密,农作物进入旺盛生长期,莺燕活跃。古人观察到“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礼记·月令》)等自然现象,均被视为末春的典型特征(《汉语大词典》结合古籍对物候的描述)。

  3. 文学意象

    在文学作品中,“末春”常承载时光流逝、惜春伤感的情绪。因其处于春去夏来的转折点,诗人多借此抒发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慨叹(如“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同时,它亦象征生机勃发与丰收的希望,如农谚“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描绘的蓬勃景象(历代诗词及民俗语言中的文化意蕴)。

  4. 文献溯源

    “暮春”一词源远流长,最早见于《论语·先进》:“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此记载奠定了其作为特定时令的经典表述,并被后世广泛沿用(《汉语大词典》及古代典籍用例)。

“末春”是汉语中描述春末时节的规范用语,兼具明确的时间指向、鲜明的自然特征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理解传统节气文化和文学表达的关键词之一。其雅称“暮春”更为常见于文献及书面语。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末春”的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词义

“末春”指春季的最后阶段,即农历三月,又称“暮春”“晚春”。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如崔駰《大将军临洛观赋》中“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南朝梁元帝《纂要》也提到“三月季春,亦曰暮春、末春、晚春”。

扩展含义

  1. 时间范围
    末春对应公历4月至5月初,是春夏交替的过渡期,气候转暖、植物生长旺盛,古人常用以描述农耕或自然景象变化。

  2. 引申意义
    现代语境中,“末春”可比喻事物接近尾声的阶段,如项目、事件或人生阶段的收尾期。

使用场景

造句示例

“红梅落尽,桃李初绽,末春的风已带着几分初夏的暖意。”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抱令守律辫发边僥鼈肉层秀裮被朝涉词翰打群架对比温度飞雹丰年玉荒年谷封畛服饰隔热鬼青块盍各荷花大少河埽魂飞魄丧胶版解剑拜仇隮祔计交基扃捐业浚明枯蝉魁帅拉擸浪波酪粥乐道忘饥仂句陵邱隆盼芒忽命代呕鵶潜化亲上做亲缺课三终十六开疏迟书号谈星条白铜壳子头会为身文织蟱务工香珠鶱翥翛然霞舟谐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