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乐章名。《周礼·春官·大司乐》:“王出入则令奏《王夏》,尸出入则令奏《肆夏》,牲出入则令奏《昭夏》。” 郑玄 注:“三夏,皆乐章名。”《左传·襄公四年》:“ 穆叔 如 晋 ,报 知武子 之聘也, 晋侯 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淮南子·齐俗训》:“古者非不知繁升降槃还之礼也,蹀《采齐》、《肆夏》之容也,以为旷日烦民而无所用,故制礼足以佐实喻意而已矣。” 汉 扬雄 《剧秦美新》:“式軨轩、旂旗以示之,扬和鸞、《肆夏》以节之。”
(2).泛指宴饮、迎送宾客之乐。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序:“神禽率舞,光浮《肆夏》之轩;瑞鸟相鸣,响叶钧天之乐。”参见“ 九夏 ”。
“肆夏”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文献语境。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析:
起源与用途
“肆夏”是周代礼仪中的乐章名称,主要用于宫廷仪式。据《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不同场合需演奏不同乐章:王出入时奏《王夏》,尸(祭祀时的神主象征)出入时奏《肆夏》,牲(祭祀用的牲畜)出入时奏《昭夏》。
文献例证
《左传·襄公四年》提到,晋侯宴请穆叔时演奏《肆夏》,但穆叔未按礼制回应,侧面反映其庄重性。
唐代以后,“肆夏”逐渐扩展为宴饮或迎送宾客的雅乐代称。例如王勃《乾元殿颂》中描述“神禽率舞,光浮《肆夏》之轩”,即用此意。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到“肆夏”指“夏季四个月”或“炎热夏季”,但此解释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现代引申或误读,建议以古代文献含义为主。
“肆夏”的核心含义为周代礼仪乐章,后衍生为雅乐代称。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周礼》《左传》等原始文献,或参考沪江在线词典等专业释义。
肆夏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包含了“肆”和“夏”两个字。
“肆”的部首是“⺮”,它的字形由“⺮”和“四”组成。它的总笔画数为12。
“夏”的部首是“夊”,它的字形由“夊”和“古”组成。它的总笔画数为9。
“肆夏”一词源于古代,它的意思是“四处夏天”。在古代,肆夏指的是夏天的四个季节,表示整个夏季的意思。
由于夏天通常气温较高,人们在夏季喜欢四处游玩和度假,因此称夏季为肆夏。
“肆夏”的繁体字为“肆夏”,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古代,肆夏的写法可能包含了一些变异。不过,在现代汉字中,肆夏的写法基本上保持不变。
1. 暑假是孩子们肆夏游玩的时光。
2. 在肆夏中,人们喜欢到海边度假。
肆夏并不常用于组词,通常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使用。
肆夏的近义词可以是“夏日”、“盛夏”等,它们都表示夏季的意义。
肆夏的反义词可以是“肃冬”,指的是冬季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