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书写用的木简。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觚者,稜也,学书之牘,或以记事,削木为之。其形或六面,或八面,面面皆可书,以有稜角,遂谓之觚。今或呼小儿学书简为觚木。”
“觚木”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释:
形制与用途
觚木是一种多棱角的木简,常见形状为六面或八面,因棱角分明而得名“觚”(“觚”本义为棱角)。其用途包括:
历史背景
据唐代苏鹗《苏氏演义》记载,觚木的材质为削制后的木材,因便于携带和书写,成为古代重要的文字载体。随着时代发展,其功能逐渐被竹简、帛书等替代。
与“觚”字的关联
“觚”原指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喇叭口、细腰、高圈足),后引申为棱角和多面体器物。因木简形制多棱,故称“觚木”。
以上解释综合参考了《汉典》《查字典》等权威词典条目,并补充了历史文献记载及字义演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