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物用具。方的叫箱,圆的叫筥。 宋 苏轼 《虔州吕侍承事年八十三读书作诗不已好收古今帖贫甚至食不足》诗:“家藏古今帖,墨色照箱筥。” 明 归有光 《<尚书别解>序》:“﹝余﹞无暇为文章,留之箱筥,以备温故。”
“箱筥”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由“箱”和“筥”两个单字组成:
箱
指存放物品的方形或长方形容器,如木箱、皮箱等,现代也引申为抽象容器(如“邮箱”)。
筥(jǔ)
特指古代用竹篾编织的圆形筐,主要用于盛放谷物、食物等。《诗经·召南·采蘋》中便有“维筐及筥”的记载,描述祭祀时使用的容器。
合义:
“箱筥”泛指各类储存器具,常见于古文或文学作品中,强调容器的多样性或功能。例如,可能用于描写仓库中“箱筥齐备”的场景,或比喻收纳事物的周全。
补充说明:
该词现代使用极少,若在具体语境(如古籍、方言)中出现,需结合上下文进一步分析。若为“箱笥”(笥为方形竹器),则意义相近但容器形状不同。建议提供更多背景信息以便更精准解释。
《箱筥》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收纳物品的容器。箱子是一种盛放物品的木制或金属制容器,常用于储存、搬运等用途。
《箱筥》的部首是“⽪”(皮字旁)。
《箱筥》共有12个笔画。
《箱筥》这个词的来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古代文字中,它分别写作「⽊⼉」和「⼭⾁⼓」。
在繁体字中,箱子被写作「箱」,而筥被写作「筥」。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箱筥的字形与现代有所不同。箱字的古文形式为「⿰木⼉」,而筥字的古文形式为「⿱⼓⾁⼲」。
1. 我把书放在了书箱里面。
2. 那个箱筥是传统木工匠人手工制作的。
3. 这个箱筥能够装下许多物品。
箱具、筥子、木箱、铁箱。
容器、盒子、柜子。
敞开、裸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