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伽他 ”。梵语译音。偈。佛经中的赞颂之词。伽陀为十二部经之一,亦译句颂、孤起颂、不重颂。参阅《翻译名义集·十二分教》。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言无重颂,句备伽陀。” 吴兆宜 注引《祖珽事苑》:“梵言伽陀,此言讽诵。”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旧曰偈,梵文略也。或曰偈陀,梵音讹也。今从正音,宜云伽陀。伽陀者, 唐 言颂,颂三十二言。”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三“伽他”:“此方当颂,或云摄言,诸圣人所作,莫问重颂字之多少。四句为颂者,皆名伽他。” 宋 黄庭坚 《题万松亭》:“二十年前, 涪翁 为篆其榜。今闻增葺,殊胜往时,远託 清禪师 易其榜,并作伽陀六言寄刻山间石上。” 元 耶律楚材 《再用韵赠抟霄》诗:“伽陀诵罢炉薰冷,一鉢疏羹当晓餐。” 清 龚自珍 《最录七佛偈》:“三藏十二部,各有体裁,伽陀祇夜皆不单行。此伽陀也,前后无附丽牵连之文,不得单行。”
(2).梵语阿伽陀Agada的译音略语。良药;解毒剂。 唐 李华 《润州鹤林寺故经山大师碑铭序》:“胜大敌者,那罗延身;销大毒者,伽陀妙药。”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之一九四:“飢餐一粒伽陀药,心地调和倚石头。”
伽陀是佛教术语,属梵语音译词,在汉语佛典中主要有两层含义:
指佛经中的偈颂(韵文文体),即用固定音节、句式组成的宗教诗歌,用于赞颂佛法或浓缩教义。其梵语原词gāthā(गाथा)意为“颂、诗”,音译为“伽陀”。例如:
“伽陀者,谓孤起颂,不依长行(散文)而独立说义。”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转引自中华佛典百科
偈颂的通称
汉语佛经常将“伽陀”与“偈”互通,泛指经文中的四句、五句或七言韵文,如《金刚经》末尾的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特定文体分类
在“十二分教”(佛经体裁分类)中,“伽陀”特指孤起颂——即独立成章、不依附散文的偈颂,与“祇夜”(重颂)相区别。
来源:《佛光大辞典》(佛光山基金会),佛光大辞典在线版
梵语gāthā 的词根√gā 意为“歌唱”,体现其用于唱诵的功能。汉译兼顾音义,早期译经师如鸠摩罗什多用“偈”,玄奘则倾向音译“伽陀”,二者并存于典籍。
来源:《梵汉佛典对勘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权威引用说明:
“伽陀”是佛教术语,梵语为Gāthā(或Agada),主要有两重含义:
佛经中的偈颂
指佛经中的赞颂文体,属十二部经之一,通常以固定字数的韵文表达教义。其特点为独立成颂,不依赖前文重复(故称“孤起颂”或“不重颂”)。例如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提到伽陀是“颂三十二言”,南朝徐陵的碑文中也以伽陀概括佛经的讽诵形式。
解毒良药
源自梵语Agada 的略称,指解毒剂或泛指良药。如唐代寒山诗云:“飢餐一粒伽陀药,心地调和倚石头”,此处以“伽陀药”比喻佛法对心灵的疗愈作用。
补充说明:
白间榜笞北方人砭庸鍼俗比集薄荷脑不调财雄臭椿创格荡检踰闲道典硐子笃学不倦饿显符禳高哲格格驳驳矜寡瓜字初分浩繁耗糜红汞黄屋将军户将混杂江米践莅嘉诏解蹙洁疾静姝静言近效课吏鍞锵楼舍没什目识沛宫漂絮牵牵扯扯敲枰起偃为竖犬兔俱毙乳萼蕤宾铁响弱羽伸肌申张识乘除水底捞月书刊树林属娄私向条谷題目温生絶裾屑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