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臭椿的意思、臭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臭椿的解释

樗之俗称。以其有臭味,故名。皮和根均可作药用。又称为虎目树、大眼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臭椿(学名:Ailanthus altissima),又称樗树,是苦木科臭椿属的落叶乔木。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植物特征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细阐释其含义,并附权威来源参考:


一、汉语词典释义

  1. 基本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落叶乔木,羽状复叶,小叶有臭味,花淡绿色,木材粗硬。通称樗树。" 其名称中的"臭"字源于枝叶揉碎后散发的特殊气味(类似杏仁味),"椿"则因其形态与香椿相似,但实为不同科属植物。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 古称与别名

    古代文献中称"樗"(《诗经·豳风·七月》有"采荼薪樗"),《本草纲目》载:"樗木皮、根白皮,气味苦寒……治赤白浊,赤白带,湿气下痢。" 民间亦称"木砻树"或"白椿"。

    来源:《本草纲目》李时珍(人民卫生出版社校注本)


二、植物学特征与实用价值

  1. 形态特征

    • 树形:高达20米,树皮灰白色,平滑或有浅裂纹。
    • 叶片: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3-25枚,基部具腺齿,揉碎后散发异味。
    • 花果:圆锥花序顶生,花淡绿色;翅果扁平,纺锤形,成熟后红褐色。

      来源:《中国植物志》科学出版社

  2. 生态与经济价值

    • 适应性:耐旱、耐贫瘠,常见于路边或荒地,为先锋造林树种。
    • 药用价值:根皮(樗白皮)入药,可清热燥湿、止泻止血(《中华本草》)。
    • 工业用途:木材轻软,宜制造纸原料;种子含油率达35%,可制肥皂或工业润滑油。

      来源:《中华本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三、文化象征与文学意象

  1. "樗栎之材"的典故

    《庄子·逍遥游》以"吾有大树,人谓之樗"比喻无用之材,后衍生为自谦之词。但现代生态学中,臭椿因抗污染性强(可吸收二氧化硫),被誉为"环保卫士"。

    来源:《庄子译注》中华书局

  2. 与香椿的区分

    香椿(楝科)嫩叶可食,而臭椿叶不可食用。民间谚语"香椿叶子红,臭椿叶子青"描述二者幼叶颜色差异。

    来源:《中国树木分类学》陈嵘著


权威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
  2. 《中国植物志》第43(3)卷,科学出版社,1997.
  3. 《中华本草》精选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 《本草纲目》校注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 《庄子译注》,中华书局,2007.

网络扩展解释

臭椿是一种具有独特生态特征和文化意义的落叶乔木,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词义及相关信息:

一、植物学定义

臭椿(学名:Ailanthus altissima)是苦木科臭椿属的落叶乔木,树高可达20-30米,树皮灰白色至灰黑色,表面有浅裂纹。其奇数羽状复叶长达40-60厘米,小叶呈卵状披针形,基部具腺点,揉碎后散发特殊臭味()。花期4-5月,花淡绿色,果实为纺锤形翅果,果期8-10月()。

二、名称由来

“臭”字源于其生理特性:叶子基部的腺点、嫩枝树皮及受损枝叶会释放萜类化合物等挥发性物质,产生类似腐烂花生的气味()。其别称“樗树”“恶木”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气味的负面联想有关,实际臭椿的生态价值被长期低估()。

三、文化意义与误解

  1. 文化贬义:古时因气味被冠以“恶木”之名,成语“臭椿”也衍生出比喻人品低劣的含义()。
  2. 实际价值:树形高大挺拔,春季幼芽紫红,夏季黄花成簇,兼具观赏性;适应力强,可生长于贫瘠土地,是优良的造林树种()。

四、实用价值


提示:如需更详细分类信息或药用方剂,可参考植物志或中医药典籍(综合)。

别人正在浏览...

唵吧香表貉弊弊不期而遇材实层阿长铗弛谬弛维大部得用迭办笃顽防水放游棼嚣工委钩鐮刀挂号员寒晚哄导槐幄欢畅环钻剪丧徼天锦絃跼缩罝罔扛整活枯饼零孤鸾路绿茵茵马蟥眉头一蹙,计上心来名将谋术鞶章仆子钱流地清节鹊踏枝鹊尾炉宂从撒娇卖俏梢骡折伐释流室宇溲便素裳天驷町畽同类相求晚父揾染泄气亵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