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指二十岁。《周礼·地官·乡大夫》:“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 贾公彦 疏:“七尺谓年二十知者,案《韩诗外传》‘二十行役’,与此国中七尺同,则知七尺谓年二十。”
(2).指身躯。人身长约当古尺七尺,故称。 南朝 梁 沉约 《齐太尉王俭碑铭》:“倾方寸以奉国,忘七尺以事君。” 唐 李颀 《古意》诗:“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清 孙枝蔚 《黄河舟中》诗:“七尺虽无用,临深亦可惊。” 阿英 《袁中郎做官》:“不肖虽愚,岂以七尺易一官。”
“七尺”作为汉语词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其释义和用法在不同历史文献中均有体现:
指代成年年龄
古代以“七尺”象征男子二十岁,源于《周礼》记载的征兵标准。如《周礼·地官·乡大夫》提到“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需服劳役,贾公彦注解指出“七尺谓年二十”。这一用法与古代身高作为年龄标志的习俗相关。
借指人的身躯
因古人平均身高约合古尺七尺(约1.6-1.7米),故用“七尺”代指身体。例如南朝沈约的碑文“忘七尺以事君”,唐代李颀诗句“由来轻七尺”,均以“七尺”强调身躯的存在。
历史背景
古代度量衡中“一尺”长度短于现代(约23厘米),因此“七尺”实际身高约1.6米,但在文学中常夸张为“高大”的象征。如成语“七尺之躯”形容魁梧体型,隐含威严之意。
文化引申
该词常与气节、责任关联。例如清代孙枝蔚诗句“七尺虽无用,临深亦可惊”,阿英提及“岂以七尺易一官”,均用“七尺”表达对生命价值的重视。
古籍用例
《韩诗外传》将“七尺”与“二十行役”对应;唐代诗歌用“轻七尺”体现对身躯的轻视,反衬豪迈气概。
现代语境
如今多用于成语或仿古表达,如“七尺男儿”形容男子气概(例:“七八个七尺男儿方可围抱古树”)。
需注意古今度量差异,避免将“七尺”直接换算为现代2.1米(此为古尺七尺的误解)。实际更多承载文化象征意义,而非具体身高数值。
七尺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拆分部首是“一”和“尸”,部首“一”表示了汉字的基本构造,“尸”表示了意义上的一部分。
七尺的笔画数是十一画,这个数目是指书写汉字时所需的笔画数目。
七尺一词来源于古代的衡量制度,表示长度单位,相当于现代的2.1米。
在繁体汉字中,七尺被写为「七尺」,字形稍有变化,但保留了原来的意义。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七尺在古代被写作「七尺」,字形保留了现在的样子,但用古代的风格和笔画方式书写。
以下是一些使用七尺这个词的例句:
1. 他身高七尺,是班里最高的学生。
2. 这根长木柱有七尺多长。
3. 经过检查,这块土地的面积是七尺九十二亩。
七尺的字义是指这种长度单位,可用于组词。以下是一些七尺相关的词语:
1. 七尺长衫:指长衫的长度为七尺。
2. 七尺之躯:表示一个人的身高超过常人。
3. 七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喻一个人不停止努力,力求更进一步。
对于七尺,没有特定的近义词或反义词,因为它是一个特定的长度单位,无法替代或相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