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拜摺的意思、拜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拜摺的解释

亦称“ 拜摺子 ”。 清 制,督抚以上有要事专折上奏,把折匣供在大堂香案上,对之行三跪九叩礼,然后取交折差,高捧头上,开中门送出。拜折时,属员站班,步兵排队,放炮奏乐,仪节隆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然而你看他拜摺子也説禁烟,出告示也説禁烟,下札子也説禁烟,却始终不曾説出禁烟的办法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七回:“抚臺一面拜摺参办。”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拜摺”一词在中文语境中有两种不同含义,需结合历史制度与成语文化分别解释:

一、清代奏折礼仪制度

指清朝高级官员(如总督、巡抚)向皇帝呈递重要奏折时的正式仪式。
具体流程包括:将奏折匣子供于大堂香案上,行三跪九叩礼,由折差高举奏折从中门送出。仪式中伴有属员列队、士兵整队、鸣炮奏乐等隆重环节,体现皇权至上的等级制度。该制度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清代文献中均有记载。

二、成语引申义

“拜摺子”作为成语(发音:bài zhé zi),比喻为追求功名利禄而向权贵卑躬屈膝的行为。
其中“摺子”原指官员案卷,后引申为权贵膝下。此用法带有贬义,强调丧失原则、谄媚逢迎的行为特质,常见于对趋炎附势者的讽刺,如:“他为了升职到处拜摺子,早忘了初心。”

补充说明

  1. 发音差异:作为礼仪制度时,“摺”可读shé(如注音ㄕㄜˊ)或zhé,成语固定读zhé。
  2. 语境区分:现代使用中,历史制度含义多出现于文献研究,而成语用法更常见于口语批评场景。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若涉及历史研究可参考《清会典》等原始制度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二

拜摺这个词意思是指在古代寄信时,将信折叠成一定规格的叠纸形式,用以表示敬意或礼节。这种方式通常用于官方信函、封建礼仪或宗教仪式中。现代使用时也可以表示对某人的推崇或敬仰。 拜摺的拆分部首是⽬和⼿,总共有11个笔画。 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字,最早的写法为⽊⾿。在繁体字中,拜摺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拜摺」。 古时候汉字写法为⽊⾿,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将信纸打开、折叠、叠成摺子的场景。这种方式显示了古代人们对礼节和仪式的重视。 一些例句可以是: - 我特地拜摺给他写了信,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 他拜摺了一封信作为感谢礼物,以示对老师的尊敬。 与拜摺相关的组词有: - 摺纸:指折纸的技艺或折纸游戏,常见于儿童手工活动中。 - 摺扇:指将纸张折叠成扇形的扇子,常见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品。 拜摺的近义词可以是: - 拜折:指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将信纸折叠的动作或仪式。 - 拜书:指向某人表达敬意或崇拜之意并表示感谢的书信。 拜摺的反义词难以界定,因为它是一个比较具体的词汇,没有一个明确对立面的词汇与之相对应。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