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晋时曾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搜集魏、蜀、吴三国的各种史料,著成《三国志》,对史料取舍审慎谨严,文字简洁。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人,西晋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是中国史学经典《三国志》的作者,被后世誉为“良史之才”。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生平及词义进行解释:
一、词义解析
“陈寿”作为专有名词,在《辞海》中被定义为“西晋史学家,撰《三国志》”。《中国历史大辞典》进一步补充其“以纪传体断代史形式记录三国时期魏、蜀、吴历史,开创‘三国并叙’体例”。其姓氏“陈”属常见汉姓,而“寿”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久也”,含长久、存续之意,与其史学著作传世千载的寓意相契合。
二、著作与成就
陈寿的代表作《三国志》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涵盖公元220年至280年的历史。该书以“文辞简约而叙事明晰”著称,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曾为其作注,收录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时评价“铨叙可观,事多审正”。其首创的“纪传体三国分述”结构,为后世《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提供了历史框架。
三、史学地位
据《中国文学史》记载,陈寿的史学观强调“秉笔直书”,在《晋书·陈寿传》中获评“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将其与司马迁、班固并称为“纪传体三大家”,突显其在中国史学谱系中的核心地位。
四、文化影响
“陈寿”一词在当代语境中常作为“客观史学家”的代称,例如《汉语大词典》收录成语“陈寿笔法”,喻指“精炼准确的历史记述”。其故乡四川南充建有陈寿纪念馆及万卷楼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西晋著名史学家,出生于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他的主要成就包括:
代表著作
编撰《三国志》,系统记载了魏、蜀、吴三国历史。该书以史料取舍严谨、叙事简洁著称,被后世列为“前四史”之一。
仕途经历
晋朝时曾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负责文献整理与编撰工作。
史学贡献
开创了三国并列修史的体例,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其文风简洁明快,唐代房玄龄评价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籍贯争议
关于出生地存在两种说法:一说为四川南充(古安汉),另一说为重庆长寿,但学界普遍认可南充之说。
需注意,部分网页(如、)因权威性较低可能存在重复信息,建议优先参考权威史料如《晋书》等获取更详细内容。
愎过兵运般若汤仓庚禅悟尘曀吃儎斥尊楚路盗逃甸侯吊运狄道饿答费事佛宫负釜干治鹳鹊古刹鼓儿词回老麾下揃刈椒香哜齿节钺汲汲忙忙颈戾戢身九等褲裆离隔灵虚殿沦覆酶原内吸剂帊首弸彋鎗金骑凤如期省耗盛节省署甥侄随手谈评填阏天杪体能稳步前进芜词吴醥无声画相司遐覃狎筵吸积晞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