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时律的意思、时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时律的解释

合于节气的音律。古时设十二管,以察八音之清浊,谓之律吕。认为律吕不正则诸气不和。《后汉书·明帝纪》:“事毕,升灵臺,望元气,吹时律,观物变。” 李贤 注:“时律者,即《月令》‘孟春律中太簇,仲春律中夹钟’之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时律"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一、自然节律与历法法则 指自然界季节更替、万物生长的周期性规律,以及人类据此制定的历法准则。古人通过观测天文、物候变化,总结出指导农事和社会活动的时序法则,强调天人相应。

《礼记·月令》详细记载了十二月令对应的天象、物候与政令,体现了"时律"思想,如"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东风解冻,蛰虫始振"(《礼记正义》卷十四)。

《汉语大词典》释为"合于时节的气候",强调其自然规律属性(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5卷第715页)。

二、音律与时空的统一 在古代乐律学中,"时律"特指与十二月令相配的音律系统,将时间维度融入音乐理论。十二律吕(黄钟、大吕等)对应不同月份,体现"律历融通"的哲学观。

《淮南子·天文训》载:"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十音……以十二月律为之数",揭示了音律与时空的关联(中华书局点校本,2012年,第87页)。

《史记·律书》进一步阐释:"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说明时律对社会制度的指导意义(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240页)。

学术价值与文化影响

"时律"概念贯穿中国古代天文、农学、音乐及政治制度,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实践。现代研究中,其科学内涵被重新审视,如物候学对季节规律的验证(《中国农史》2020年第4期相关研究)。该词至今保留在"应时而动""律吕调阳"等文化语境中。


参考文献来源:

《汉语大词典》在线数据库:http://www.hydcd.com(检索词:时律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淮南子》原文:https://ctext.org/huainanzi

国学导航《史记·律书》: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0/sj/130.htm

中国知网《传统时律思想与物候学关系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

“时律”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时律”由“时”和“律”组成:

组合后,核心含义为“符合节气的音律”,即古代通过音律与节气对应的系统来观测自然规律()。


二、详细解释

  1. 古代音律体系
    古人设十二律管(六律六吕),通过吹管观察音律清浊,判断节气是否调和。例如:

    • 孟春对应“太簇”律,仲春对应“夹钟”律()。
    • 若音律与节气不符,则认为“诸气不和”,可能引发自然异常()。
  2. 历史文献记载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提到“吹时律,观物变”,指通过音律观测节气变化()。

  3. 延伸意义
    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事物发展的时序性规律,如季节更替、社会变迁的节奏()。


三、使用示例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音律与节气的关系,可参考《月令》等典籍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板门秉珪並肩毕业鼊屿捕鱼材分采收拆开侈论钿轴调中顶点抖翻多言或中方外友返驾供贡谷禄化理缓歌缦舞胡羼悔咎魂不赴体祸母检幅江南弄见利忘义歼灭借券金奴踡局诓语练师历落妙竹抹得开黏巴懦夫旁骑漂浮前情啓疆亲串清核青红帮青领秋令全安取摄融渥生獠射意实事求是戍边溲器腾豺贴米通梢通驿